“降息”即“降低利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低基准利率,降低整个金融系统的贷款和存款利率。以美国为例,美联储(Federal Reserve)通过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引导市场利率水平降低;中国则通过调整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或逆回购利率实现同样的效果。
从宏观角度来看,降息是货币政策宽松的体现,目的在于刺激经济增长。
央行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考虑降息:
经济增速放缓:例如 GDP 增长下滑或消费疲软,政府希望通过降低贷款成本刺激消费和投资。
失业率上升:希望借助降息刺激企业扩张、创造就业岗位。
通货紧缩风险:价格持续下跌,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降息有助于提高市场通胀预期。
总的来说,降息就是为市场“加油”,让钱更便宜,流通更顺畅。
央行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降息:
下调政策利率:如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再贷款利率、SLF(常备借贷便利)等。
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国债或进行逆回购,释放基础货币。
前瞻性指引:例如,美联储会通过声明引导市场预期未来降息。
当央行利率降低后,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也随之下降,进而影响贷款利率、按揭利率,最终影响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
利: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扩张与投资。
降低个人贷款利率,刺激购房和消费。
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尤其是股市和债市。
提高市场信心,避免经济陷入衰退。
弊:
银行利润空间受限,影响金融机构稳定性。
储户收益减少,长期定存吸引力下降。
如果货币宽松过度,可能引发资产泡沫。
降息空间有限,若经济依然疲软,政策效果递减。
2025 年 6 月的 FOMC(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显示,多数官员支持年内进行一次或多次降息。当前美国通胀虽未完全回到 2% 的目标区间,但就业市场降温、消费疲软等信号,促使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 9 月或 12 月启动降息。
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的预测略有分歧,但普遍预计 2025 下半年美联储会至少降息一次。
美国国债收益率近期持续走低,黄金价格上涨至 3330 美元/盎司,也进一步印证市场正在“押注”降息周期的开启。
定期关注央行利率会议:尤其是美联储、欧洲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表态。
看懂信号:债市领先、黄金走强、股市提前反应。
资产配置调整:降息期适合增加债券和成长股比例,减少过度依赖储蓄类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