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稳健积累到快速归零:警惕"大奖陷阱"吞噬财富本文探讨了从追求稳定收益向追逐高风险高回报转变的投资行为,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虽然涉及一些数学概念,但内容值得深入思考。设想一个抛硬币游戏:正面赢60%,反面输40%。你会玩多少次?乍看之下,这个游戏似乎能稳赚不赔。每次抛硬币的预期收益是20%,理论上可以无限次重复,最终积累巨额财富。然而,如果模拟25,000人各抛1000次硬币,结果显示几乎所有人最终都会一无所有。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源于重复抛硬币的乘法特性。尽管游戏的期望值(算术平均值)为每次20%的收益,但几何平均值却是负的,意味着长期来看实际上会产生负复利效应。为什么会这样?简单解释如下:算术平均值衡量所有可能结果创造的平均财富,在这个游戏中财富分布严重偏向少数大奖。几何平均值则衡量预期在中位数结果中创造的财富。模拟结果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差异。绝大多数路径都会归零。要在这个游戏中保本,需要抛出570次正面和430次反面。1000次抛硬币后,所有预期价值都集中在仅占0.0001%的大奖结果上,即极少数连续抛出大量正面的情况。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大奖悖论"。物理学称之为遍历性问题,交易界称之为波动率拖累。当预期价值隐藏在罕见大奖中时,实现预期变得几乎不可能。过度追逐大奖,高波动性会将正的预期价值转化为趋近于零的直线。2020年代初的加密货币文化正是"大奖悖论"的典型案例。一位知名人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关于财富偏好的讨论:对数型财富偏好:每增加一美元的价值都低于前一美元,随着资金增长风险偏好降低。线性型财富偏好:每一美元价值相同,无论赚多少钱风险偏好保持不变。该人士公开宣称自己具有线性财富偏好。他认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与从0增加到100亿美元同等重要,因此从文明角度看,进行巨额高风险投资是合理的。另一位业内知名人士也认同这种线性财富偏好,并提出了更激进的指数型财富偏好:指数型财富偏好:每新增一美元都比上一美元更有价值,因此随着资金规模扩大,风险偏好也随之增加,并愿意为巨额回报支付溢价。考虑到"大奖悖论",这些人显然选择了"无限抛硬币"策略。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实现了初始财富积累。事后看来,他们最终都损失巨额资金也就不足为奇了。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中他们成为了亿万富翁,这也证明了他们所冒的风险。这些失败案例不仅是风险管理的警示,更反映出一种更深层的文化转变,即对线性甚至指数型财富增长的追求。创业者被期望具备线性财富思维,承担巨大风险以最大化预期价值,成为依赖幂律法则的风投机制中的一环。少数创始人倾尽所有最终成为全球首富的传奇故事强化了整个风险投资领域的神话,而幸存者偏差则让人忽视了数百万创业者最终一无所有的事实。只有极少数人能跨越不断提高的幂律门槛获得成功。这种对高风险的偏好已渗透到日常文化中。工资增长远落后于资本复合增长,导致普通人越来越认为实现真正向上流动的最佳机会在于那些预期价值为负的彩票式机会。网络博彩、零日期权、热门散户股、体育博彩以及加密货币中的模因币,都证明了人们对财富指数级增长的渴望。科技使投机变得轻而易举,社交媒体则广泛传播每个一夜暴富者的故事,吸引更多人投身注定失败的豪赌,如飞蛾扑火。当前文化正在演变为崇拜"大奖"的文化,而生存价值越来越被低估。人工智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贬低了劳动力价值,强化了赢家通吃的局面。技术乐观主义者憧憬的后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把时间花在艺术和休闲上的美好愿景,现实可能是数十亿人拿着基本收入补贴去追逐负和的资本和地位"大奖"。也许应该重新定义"向上"的概念,以反映这条通向零的蜿蜒道路,这才是"大奖时代"的真实写照。极端资本主义表现得像一个集体主义蜂巢。"大奖悖论"的数学原理表明,将人类视为可互换的劳动力是合理的,牺牲数百万工蜂以最大化整个蜂群的线性预期价值。这对总体增长可能最有效,但对"目的和意义"(如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的分配却极不公平。一位技术领袖警告说:"人不是用来被养殖的;人应该有用,应该富有成效,应该感到自豪。"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高风险激励的转变,恰恰将我们推向了他所警告的结果。在"大奖时代",增长动力源自对同类的剥削。有用性、生产力和自豪感愈发只属于竞争中胜出的少数特权阶层。我们以牺牲中位数为代价提高了平均数,导致流动性、地位和尊严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滋生了大量负和的文化现象。由此产生的外部性表现为社会动荡,从蛊惑民心的政客当选开始,以暴力革命告终,这对文明的复合增长来说代价巨大。作为一名靠加密市场交易谋生的人,亲眼目睹了这种文化转变带来的堕落和绝望。就像累积奖池一样,胜利建立在其他千名交易员的失败之上,这是对人类潜力的极大浪费。当业内人士寻求交易建议时,几乎总能发现相同的模式。他们都冒了过大风险,亏损幅度太大。背后通常是一种稀缺心态在作祟,一种觉得自己"落后"的焦虑感,以及一种急于快速获利的冲动。对此,个人的建议始终如一:与其冒险获利,不如积累更多优势。别为博取大奖而把自己逼死。累积财富才是关键。要让中位数收益最大化。创造自己的运气。避免亏损。最终你会成功的。但大多数人永远无法持续获得优势。"只要多赢"并非可推广的建议。在技术封建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意义和目的"总是赢家通吃。这回到了意义本身,或许我们需要某种宗教的复兴,将古老的精神教义与现代技术的现实相结合。基督教之所以广泛传播,是因为它承诺救赎所有人。佛教则以人人皆可开悟的理念而广为流传。现代的类似信仰也必须做到这一点,为所有人提供尊严、目的和一条不同的前进道路,这样他们才不会在追逐大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大奖陷阱:从稳健积累到追逐高风险的投资困境
从稳健积累到快速归零:警惕"大奖陷阱"吞噬财富
本文探讨了从追求稳定收益向追逐高风险高回报转变的投资行为,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虽然涉及一些数学概念,但内容值得深入思考。
设想一个抛硬币游戏:正面赢60%,反面输40%。你会玩多少次?
乍看之下,这个游戏似乎能稳赚不赔。每次抛硬币的预期收益是20%,理论上可以无限次重复,最终积累巨额财富。
然而,如果模拟25,000人各抛1000次硬币,结果显示几乎所有人最终都会一无所有。
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源于重复抛硬币的乘法特性。尽管游戏的期望值(算术平均值)为每次20%的收益,但几何平均值却是负的,意味着长期来看实际上会产生负复利效应。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解释如下:
算术平均值衡量所有可能结果创造的平均财富,在这个游戏中财富分布严重偏向少数大奖。几何平均值则衡量预期在中位数结果中创造的财富。
模拟结果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差异。绝大多数路径都会归零。要在这个游戏中保本,需要抛出570次正面和430次反面。1000次抛硬币后,所有预期价值都集中在仅占0.0001%的大奖结果上,即极少数连续抛出大量正面的情况。
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大奖悖论"。物理学称之为遍历性问题,交易界称之为波动率拖累。当预期价值隐藏在罕见大奖中时,实现预期变得几乎不可能。过度追逐大奖,高波动性会将正的预期价值转化为趋近于零的直线。
2020年代初的加密货币文化正是"大奖悖论"的典型案例。一位知名人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关于财富偏好的讨论:
对数型财富偏好:每增加一美元的价值都低于前一美元,随着资金增长风险偏好降低。
线性型财富偏好:每一美元价值相同,无论赚多少钱风险偏好保持不变。
该人士公开宣称自己具有线性财富偏好。他认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与从0增加到100亿美元同等重要,因此从文明角度看,进行巨额高风险投资是合理的。
另一位业内知名人士也认同这种线性财富偏好,并提出了更激进的指数型财富偏好:
指数型财富偏好:每新增一美元都比上一美元更有价值,因此随着资金规模扩大,风险偏好也随之增加,并愿意为巨额回报支付溢价。
考虑到"大奖悖论",这些人显然选择了"无限抛硬币"策略。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实现了初始财富积累。事后看来,他们最终都损失巨额资金也就不足为奇了。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中他们成为了亿万富翁,这也证明了他们所冒的风险。
这些失败案例不仅是风险管理的警示,更反映出一种更深层的文化转变,即对线性甚至指数型财富增长的追求。
创业者被期望具备线性财富思维,承担巨大风险以最大化预期价值,成为依赖幂律法则的风投机制中的一环。少数创始人倾尽所有最终成为全球首富的传奇故事强化了整个风险投资领域的神话,而幸存者偏差则让人忽视了数百万创业者最终一无所有的事实。只有极少数人能跨越不断提高的幂律门槛获得成功。
这种对高风险的偏好已渗透到日常文化中。工资增长远落后于资本复合增长,导致普通人越来越认为实现真正向上流动的最佳机会在于那些预期价值为负的彩票式机会。网络博彩、零日期权、热门散户股、体育博彩以及加密货币中的模因币,都证明了人们对财富指数级增长的渴望。科技使投机变得轻而易举,社交媒体则广泛传播每个一夜暴富者的故事,吸引更多人投身注定失败的豪赌,如飞蛾扑火。
当前文化正在演变为崇拜"大奖"的文化,而生存价值越来越被低估。
人工智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贬低了劳动力价值,强化了赢家通吃的局面。技术乐观主义者憧憬的后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把时间花在艺术和休闲上的美好愿景,现实可能是数十亿人拿着基本收入补贴去追逐负和的资本和地位"大奖"。也许应该重新定义"向上"的概念,以反映这条通向零的蜿蜒道路,这才是"大奖时代"的真实写照。
极端资本主义表现得像一个集体主义蜂巢。"大奖悖论"的数学原理表明,将人类视为可互换的劳动力是合理的,牺牲数百万工蜂以最大化整个蜂群的线性预期价值。这对总体增长可能最有效,但对"目的和意义"(如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的分配却极不公平。
一位技术领袖警告说:"人不是用来被养殖的;人应该有用,应该富有成效,应该感到自豪。"
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高风险激励的转变,恰恰将我们推向了他所警告的结果。在"大奖时代",增长动力源自对同类的剥削。有用性、生产力和自豪感愈发只属于竞争中胜出的少数特权阶层。我们以牺牲中位数为代价提高了平均数,导致流动性、地位和尊严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滋生了大量负和的文化现象。由此产生的外部性表现为社会动荡,从蛊惑民心的政客当选开始,以暴力革命告终,这对文明的复合增长来说代价巨大。
作为一名靠加密市场交易谋生的人,亲眼目睹了这种文化转变带来的堕落和绝望。就像累积奖池一样,胜利建立在其他千名交易员的失败之上,这是对人类潜力的极大浪费。
当业内人士寻求交易建议时,几乎总能发现相同的模式。他们都冒了过大风险,亏损幅度太大。背后通常是一种稀缺心态在作祟,一种觉得自己"落后"的焦虑感,以及一种急于快速获利的冲动。
对此,个人的建议始终如一:与其冒险获利,不如积累更多优势。别为博取大奖而把自己逼死。累积财富才是关键。要让中位数收益最大化。创造自己的运气。避免亏损。最终你会成功的。
但大多数人永远无法持续获得优势。"只要多赢"并非可推广的建议。在技术封建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意义和目的"总是赢家通吃。这回到了意义本身,或许我们需要某种宗教的复兴,将古老的精神教义与现代技术的现实相结合。
基督教之所以广泛传播,是因为它承诺救赎所有人。佛教则以人人皆可开悟的理念而广为流传。
现代的类似信仰也必须做到这一点,为所有人提供尊严、目的和一条不同的前进道路,这样他们才不会在追逐大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