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稳定币法规即将生效,市场热度持续高涨稳定币监管的大浪正席卷全球。在美国稳定币法案获得通过之际,香港的《稳定币条例》也即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相比美国稳定币在加密货币领域引发的巨大反响,香港稳定币虽然在加密圈内影响较小,但在股票市场却展现出惊人的吸引力。自香港稳定币草案通过以来,香港股市对稳定币的热情空前高涨。稳定币相关板块股价飙升,不乏翻倍甚至10倍增长的个股,投资者热情高涨,上市公司纷纷加码布局。然而,在这片欢腾的市场中,监管机构却开始表露忧虑。近期,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在官方网站发表文章《行稳致远的稳定币》,试图为过热的稳定币市场降温。然而,面对如此火热的市场情绪,降温并非易事。5月2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获得立法会通过。尽管其主要内容如牌照制、全额储备、最低实缴股本、反洗钱等规定与其他地区立法大同小异,但市场反应却截然不同。加密货币领域对香港稳定币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即便香港不断完善监管框架,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最终也难以摆脱美元稳定币的附属地位。然而在传统金融市场,这一消息却被视为重大利好。各大企业争相布局,传统媒体和券商纷纷报道,使稳定币实现了真正的破圈。关于稳定币的内涵、应用场景和价值的讨论持续发酵,甚至延伸至人民币稳定币的必要性辩论。这个潜在的万亿市场似乎正处于爆发前夜。就在条例生效前一周,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发文为稳定币降温。他指出稳定币正在被过度概念化,并呈现泡沫化趋势。金管局表示初期只会批出少数稳定币牌照,并呼吁投资者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同时,金管局将就监管和反洗钱指引征求市场意见,以降低稳定币被用作洗钱工具的风险。从这些表态可以看出,香港对当前市场状况表示担忧,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审批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之所以主管机构要发文降温,原因在于稳定币在香港市场确实有些过热。这种过热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上。稳定币美好的前景与尚处初期的发展阶段形成鲜明对比,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故事。在这一叙事下,几乎所有与稳定币相关的股票都出现快速上涨,增长效应立竿见影。多家公司因稳定币概念而股价暴涨。有的公司仅因宣布探索稳定币业务就出现数倍涨幅,充分体现了稳定币概念的强劲吸引力。除新进入该领域的机构外,原有的概念股也集体大涨,多数今年累计涨幅超过100%。就连一向反应迟钝的A股市场也受到波及,数字人民币概念股纷纷上涨。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为蹭热点的"变色龙"企业,还是真正想参与稳定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抑或出于降低结算成本、构建护城河考虑的大型企业,都纷纷加入申请行列。据报道,已有五、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涵盖央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然而,申请热潮并不意味着审批会同样火热。金管局表示,多数申请机构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而有应用场景的,又缺乏发行技术和风险管控能力。为避免无序发展,金管局表示初期只会批出个位数的牌照。面对过热的申请态势,金管局可能采取初筛机制。据传,此次牌照申请不会采用统一提交书面申请的方式,而是类似邀请制。金管局将与有意向的申请人预先沟通,了解其是否符合基本资质,只有获得初步认可才会发放申请表格。至于谁最有可能获得牌照,市场普遍认为参与稳定币沙盒试点的机构更有优势。虽然金管局强调入选沙盒不等于一定会获得牌照,但这些机构在应用场景和风控方面的经验无疑是一大优势。整体而言,金管局在牌照审批中主要考虑三个方面:技术实现能力、应用场景需求和风控能力。大型企业由于在跨境金融、支付业务和风控体系方面的优势,申请成功率较高。相比之下,中小企业获批的可能性较小。尽管金管局呼吁降温,但短期内市场热情难以骤降。一方面,美国稳定币发展与香港存在一定联动,美国市场的持续热度可能传导至香港;另一方面,香港稳定币讨论已延伸至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可行性,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对参与者而言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潜力市场。对零售主体而言,可降低交易结算成本;对支付主体而言,是进军全球金融设施的机会;即便仅为提振股价,也有足够动力参与。除发行外,交易平台和托管机构也在积极布局,希望分享行业红利。基于以上因素,稳定币热潮短期内可能持续,牌照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然而,作为新兴产业,牌照的实际效果和业务可行性仍有待考察。考虑到高额的准入门槛和持续合规成本,若缺乏强劲的商业模式支撑,贸然申请可能得不偿失。正如金管局所言,能够行稳致远者终究是少数,而更多仅为蹭热点的企业可能会在经历牌照洗礼后回归原点。对此,关注相关股票的投资者们或许需要保持警惕,谨慎评估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
香港稳定币法规生效在即 市场热度与监管谨慎并存
香港稳定币法规即将生效,市场热度持续高涨
稳定币监管的大浪正席卷全球。
在美国稳定币法案获得通过之际,香港的《稳定币条例》也即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相比美国稳定币在加密货币领域引发的巨大反响,香港稳定币虽然在加密圈内影响较小,但在股票市场却展现出惊人的吸引力。
自香港稳定币草案通过以来,香港股市对稳定币的热情空前高涨。稳定币相关板块股价飙升,不乏翻倍甚至10倍增长的个股,投资者热情高涨,上市公司纷纷加码布局。然而,在这片欢腾的市场中,监管机构却开始表露忧虑。近期,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在官方网站发表文章《行稳致远的稳定币》,试图为过热的稳定币市场降温。
然而,面对如此火热的市场情绪,降温并非易事。
5月2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获得立法会通过。尽管其主要内容如牌照制、全额储备、最低实缴股本、反洗钱等规定与其他地区立法大同小异,但市场反应却截然不同。
加密货币领域对香港稳定币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即便香港不断完善监管框架,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最终也难以摆脱美元稳定币的附属地位。然而在传统金融市场,这一消息却被视为重大利好。各大企业争相布局,传统媒体和券商纷纷报道,使稳定币实现了真正的破圈。关于稳定币的内涵、应用场景和价值的讨论持续发酵,甚至延伸至人民币稳定币的必要性辩论。这个潜在的万亿市场似乎正处于爆发前夜。
就在条例生效前一周,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发文为稳定币降温。他指出稳定币正在被过度概念化,并呈现泡沫化趋势。金管局表示初期只会批出少数稳定币牌照,并呼吁投资者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同时,金管局将就监管和反洗钱指引征求市场意见,以降低稳定币被用作洗钱工具的风险。
从这些表态可以看出,香港对当前市场状况表示担忧,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审批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之所以主管机构要发文降温,原因在于稳定币在香港市场确实有些过热。
这种过热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上。稳定币美好的前景与尚处初期的发展阶段形成鲜明对比,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故事。在这一叙事下,几乎所有与稳定币相关的股票都出现快速上涨,增长效应立竿见影。
多家公司因稳定币概念而股价暴涨。有的公司仅因宣布探索稳定币业务就出现数倍涨幅,充分体现了稳定币概念的强劲吸引力。除新进入该领域的机构外,原有的概念股也集体大涨,多数今年累计涨幅超过100%。就连一向反应迟钝的A股市场也受到波及,数字人民币概念股纷纷上涨。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为蹭热点的"变色龙"企业,还是真正想参与稳定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抑或出于降低结算成本、构建护城河考虑的大型企业,都纷纷加入申请行列。据报道,已有五、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涵盖央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
然而,申请热潮并不意味着审批会同样火热。金管局表示,多数申请机构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而有应用场景的,又缺乏发行技术和风险管控能力。为避免无序发展,金管局表示初期只会批出个位数的牌照。
面对过热的申请态势,金管局可能采取初筛机制。据传,此次牌照申请不会采用统一提交书面申请的方式,而是类似邀请制。金管局将与有意向的申请人预先沟通,了解其是否符合基本资质,只有获得初步认可才会发放申请表格。
至于谁最有可能获得牌照,市场普遍认为参与稳定币沙盒试点的机构更有优势。虽然金管局强调入选沙盒不等于一定会获得牌照,但这些机构在应用场景和风控方面的经验无疑是一大优势。
整体而言,金管局在牌照审批中主要考虑三个方面:技术实现能力、应用场景需求和风控能力。大型企业由于在跨境金融、支付业务和风控体系方面的优势,申请成功率较高。相比之下,中小企业获批的可能性较小。
尽管金管局呼吁降温,但短期内市场热情难以骤降。一方面,美国稳定币发展与香港存在一定联动,美国市场的持续热度可能传导至香港;另一方面,香港稳定币讨论已延伸至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可行性,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对参与者而言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潜力市场。对零售主体而言,可降低交易结算成本;对支付主体而言,是进军全球金融设施的机会;即便仅为提振股价,也有足够动力参与。除发行外,交易平台和托管机构也在积极布局,希望分享行业红利。
基于以上因素,稳定币热潮短期内可能持续,牌照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然而,作为新兴产业,牌照的实际效果和业务可行性仍有待考察。考虑到高额的准入门槛和持续合规成本,若缺乏强劲的商业模式支撑,贸然申请可能得不偿失。正如金管局所言,能够行稳致远者终究是少数,而更多仅为蹭热点的企业可能会在经历牌照洗礼后回归原点。
对此,关注相关股票的投资者们或许需要保持警惕,谨慎评估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