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谷歌:大模型不仅有涌现能力,训练时间长了还有「领悟」能力
2021 年,研究人员在训练一系列微型模型时取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即模型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会有一个变化,从开始只会「记忆训练数据」,转变为对没见过的数据也表现出很强的泛化能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领悟(grokking)」,如下图所示,模型在长时间拟合训练数据后,「领悟」现象会突然出现。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问题,本文来自谷歌的研究者撰写了一篇博客,试图弄清楚大模型突然出现「领悟」现象的真正原因。
MLP 模型权重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模型的权重最初非常嘈杂,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开始表现出周期性。
用 01 序列进行实验
为了判断模型是在泛化还是记忆,该研究训练模型预测 30 个 1 和 0 随机序列的前三位数字中是否有奇数个 1。例如 000110010110001010111001001011 为 0,而 010110010110001010111001001011 为 1。这基本就是一个稍微棘手的 XOR 运算问题,带有一些干扰噪声。如果模型在泛化,那么应该只使用序列的前三位数字;而如果模型正在记忆训练数据,那么它还会使用后续数字。
该研究使用的模型是一个单层 MLP,在 1200 个序列的固定批上进行训练。起初,只有训练准确率有所提高,即模型会记住训练数据。与模运算一样,测试准确率本质上是随机的,随着模型学会通用解决方案而急剧上升。
通过 01 序列问题这个简单的示例,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原因就是模型在训练期间会做两件事:最小化损失 和权重衰减。在模型泛化之前,训练损失实际上会略有增加,因为它交换了与输出正确标签相关的损失,以获得较低的权重。
「领悟」现象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领悟(grokking)」是一种偶然现象 —— 如果模型大小、权重衰减、数据大小和其他超参数不合适,「领悟」现象就会消失。如果权重衰减太少,模型就会对训练数据过渡拟合。如果权重衰减过多,模型将无法学到任何东西。
下面,该研究使用不同的超参数针对 1 和 0 任务训练了 1000 多个模型。训练过程充满噪音,因此针对每组超参数训练了九个模型。表明只有两类模型出现「领悟」现象,蓝色和黄色。
具有五个神经元的模块化加法
模加法 a+b mod 67 是周期性的,如果总和超过 67,则答案会产生环绕现象,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为了简化问题,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嵌入矩阵,使用 cos 和 sin 将 a 和 b 放置在圆上,表示为如下形式。
接下来是
开放问题
现在,虽然我们对单层 MLP 解决模加法的机制及其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原因有了扎实的了解,但在记忆和泛化方面仍有许多有趣的开放性问题。
哪种模型的约束效果更好呢?
从广义上讲,权重衰减的确可以引导各种模型避免记忆训练数据。其他有助于避免过拟合的技术包括 dropout、缩小模型,甚至数值不稳定的优化算法。这些方法以复杂的非线性方式相互作用,因此很难先验地预测哪种方法最终会诱导泛化。
此外,不同的超参数也会使改进不那么突然。
有一种理论认为:记忆训练集的方法可能比泛化解法多得多。因此,从统计学上讲,记忆应该更有可能首先发生,尤其是在没有正则化或正则化很少的情况中。正则化技术(如权重衰减)会优先考虑某些解决方案,例如,优先考虑 「稀疏 」解决方案,而不是 「密集 」解决方案。
研究表明,泛化与结构良好的表征有关。然而,这不是必要条件;在求解模加法时,一些没有对称输入的 MLP 变体学习到的 「循环 」表征较少。研究团队还发现,结构良好的表征并不是泛化的充分条件。这个小模型(训练时没有权重衰减)开始泛化,然后转为使用周期性嵌入的记忆。
在下图中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权重衰减,记忆模型可以学习更大的权重来减少损失。
理解模加法的解决方案并非易事。我们有希望理解更大的模型吗?在这条路上可能需要:
训练更简单的模型,具有更多的归纳偏差和更少的运动部件。
使用它们来解释更大模型如何工作的费解部分。
按需重复。
研究团队相信,这可能是一种更好地有效理解大型模型的的方法,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机制化的可解释性方法可能有助于识别模式,从而使神经网络所学算法的揭示变得容易甚至自动化。
更多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