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Network 誕生於 2019 年,由斯坦福大學博士團隊 Nicolas Kokkalis 和 Chengdiao Fan 創立,旨在打造一個零門檻、低能耗的移動挖礦區塊鏈網路。其核心創新在於採用 Stellar 共識協議(SCP),用戶僅需通過手機 App 每日點擊一次即可參與挖礦,無需專業礦機或高額電力消耗,大幅降低加密貨幣參與門檻。截至 2025 年,其全球用戶數已突破 5,000 萬,但主網仍處於“封閉”階段(Enclosed Mainnet),用戶需完成 KYC 認證才能將挖礦產出的 PI 幣轉移至區塊鏈,且暫未完全開放外部交易功能。
2025 年,PI 幣在 Gate 等中心化交易所正式上市,首次實現透明化交易。截至 6 月底,PI/USDT 交易對價格徘徊於 $0.55 美元 左右,24 小時內跌幅超 4%,48 小時內累計下跌 16%。這一波動主要源於兩方面因素:
當前 PI 幣價格($0.528)接近歷史低點($0.4012),技術面呈現超賣信號(RSI 爲 38.09),但中短期趨勢仍受制於供需動態。主流機構對 2025 年價格預測如下:
需注意的是,PI 的流通量僅 76 億枚(總供應量 1,000 億),且前 100 名錢包控制總供應量的 96.37%,巨鯨動向可能引發劇烈波動。
下表總結了主要平台對 PI 幣的長期價格預測:
年份 | 最低價格(美元) | 平均價格(美元) | 最⾼價格(美元) |
---|---|---|---|
2025年 | 0.44 | 1.30 | 1.42 |
2026年 | 1.38 | 1.59 | 1.67 |
2027年 | 1.90 | 2.01 | 2.34 |
2031年 | 4.36 | 4.71 | 4.84 |
Pi Network 近期密集推出三項技術更新:桌面節點軟件重構(Pi Desktop 0.5.2)、瀏覽器集成帳戶管理及節點能力擴展,旨在提升 260 萬活躍桌面用戶的體驗,並爲去中心化應用(dApp)鋪路。長期願景聚焦於構建“移動優先”的 Web3 生態,包括:
風險方面,代幣實用性不足與主網多次延期仍是信任隱患。若團隊能兌現路線圖,PI 或成爲新興市場金融包容性的關鍵載體;反之則可能困於投機屬性。
技術迭代與市場耐心將決定 PI 的終局——是成爲“大衆區塊鏈”的開創者,還是停留於一場未落地的社會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