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釋永信是隱藏的幣圈大佬?中國少林寺方丈涉比特幣洗錢
據蕭颯律師團隊微信公眾號,最近,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被多部門聯合調查的消息,估計不少人都有所耳聞,讓人意外的是,這事兒裡頭似乎牽扯到比特幣洗錢、寺院藏礦機這些幣圈操作。這起案件不僅揭露了個人貪腐,更將宗教場所與加密貨幣碰撞出的監管盲點推向風口浪尖。本文將從法律的角度,深入剖析這場佛門與資本碰撞背後的加密資產合規陷阱,帶老友們看清宗教場所觸碰虛擬資產的法律邊界。
一、少林商業帝國的幣圈版圖:從「佛門 CEO」到比特幣洗錢
7 月 27 日少林寺官方通報一出來,釋永信涉嫌「挪用、侵占寺院資產」的刑事指控很快就衝上了熱搜。隨著調查的深入,一個更讓人吃驚的細節被揭露:這位被稱為「佛門 CEO」的方丈,居然搞出一套以加密貨幣為核心的跨境資金流轉法子。
結合多方資訊來看,釋永信團隊在幣圈的操作,就是典型的洗錢。2016 到 2024 這幾年,少林寺的「國際弘法專項帳戶」每個月都往英屬維京群島一家海外公司轉近百萬,加起來一共轉了 1.3 億元。這些錢經香港地下錢莊洗白後,一部分換成了比特幣,最後落到了倫敦、紐約的海外房產。據說調查人員在他住處搜到的 U 盤裡,存著 18 個以太坊帳戶的密鑰,對應資產超 1 億美元;而一串刻著助記詞的佛珠,竟成了移動「數字錢庫」的鑰匙。這種藏錢的法子,確實夠隱密。
就商業佈局來說,釋永信在幣圈的動作跟他一手打造的「少林 IP 帝國」是一脈相承的。到 2023 年,少林寺就已經註冊了近 800 個商標,從方便食品到珠寶等,共涵蓋了 45 個類別,一年光商標授權費就超億元。當傳統商業版圖遇到瓶頸,加密貨幣因具備匿名性、方便跨國流動等優勢,自然成了他轉移資產的理想工具。但這把「雙面刃」終究還是把他推到了法律的對立面。
二、釋永信可能觸犯的三大罪名:加密貨貨幣的法律紅線
在這起案件裡,加密貨幣不只是支付工具,更是貫穿資金侵占、跨國轉移、資產藏匿全過程的關鍵。結合中國法律,他的操作可能觸犯三個罪名,每一個都和虛擬貨幣的特性脫不開關係。
洗錢罪(《刑法》第 191 條): 從調查情況看,8,000 萬元政府補貼打著「東南亞弘法基地建設」的旗號轉到新加坡帳戶,不到 72 小時就換成了比特幣,經暗網倒手後,又以「礦石採購款」的名義流了回來。這種「人民幣變加密貨幣,再靠虛假生意掩蓋真實用途」的操作,完全符合洗錢罪「掩飾、隱瞞毒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等所得及其收益來源和性質」的構成要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混幣器(CoinJoin)的使用。釋永信團隊靠著這工具把多筆資金混在一起交易,切斷鏈上追蹤路徑,讓人查不清錢的來龍去脈。這工具本身不違法,一旦用來掩蓋犯罪所得,就成了洗錢的「幫兇」。依照《進一步防範及處置虛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9.24 通知》)的規定,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屬非法金融活動,為其提供兌換、交易服務,都可能涉嫌違法。
職務侵占罪(《刑法》第 271 條): 少林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其財產依《宗教事務條例》第 52 條規定,屬公共財產或信眾共有財產。但釋永信透過掌控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把寺院資金換成比特幣轉入私人錢包,涉案金額遠超「數額特別巨大」的標準,他可能面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
逃匯罪(《刑法》第 190 條): 釋永信也透過離岸公司把資金換成加密貨幣,從而繞過外匯管制向境外流動,累計金額好數億元。要知道,個人每年最多只能換 5 萬美元的外匯,他這種「螞蟻搬家」式分批轉移資金出境的操作,就算披著宗教交流的外衣,也藏不住違法的本質。
三、監理困局:當香火錢遇上比特幣
釋永信案揭露出的,不僅是個人貪腐,更是宗教場所與加密貨幣碰撞出的監管盲點。這種局面的形成,反映出幾個深層的問題:
信仰錢袋子不好管: 根據《宗教事務條例》,宗教活動場所的財產歸該場所或所屬宗教團體所有。但實際操作中,功德箱裡的香火錢、掃碼支付的「電子功德」可能會變成住持的私人金錢。釋永信搞了個「少林雲」APP,把信徒掃碼捐的錢直接換成 USDT,一年倒騰 2 億多,卻沒留下正規財務紀錄。這種「數位化香火」繞過傳統審計,連稅務部門都難摸去向。
區塊鏈成犯罪記帳本: 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本是技術優勢,現在反而成了記錄犯罪的帳本。調查人員靠著分析 18 個以太坊錢包的鏈上數據,才還原出資金從少林寺流向海外房產的完整路徑。可混幣器、暗網交易這些手段,還是讓資金追蹤花了大量司法資源,這顯出科技超前於監管的現實困境。
宗教招牌變避稅盾牌: 宗教場所本應遠離銅臭,卻被當作了賺錢工具。中國實行「保護合法、制止非法」的宗教政策,當宗教活動與商業行為綁定,如何界定合規邊界成為難題。釋永信團隊將礦機偽裝成「宗教文化設備」進口,利用了宗教用品進口的稅收優惠政策,這種打擦邊球的操作,暴露出跨部門監管協作的不足。
不過,宗教亂象並非頭一回見。日本「統一教」黑金醜聞、泰國「高爾夫女士」事件中僧侶挪用千萬泰銖等事件,都在提醒:當信仰沾上銅臭味,神聖場所可能淪為法外之地。而如今的釋永信案又進一步反映出宗教領域加密貨幣監管的迫切性。正如中國佛教協會在註銷釋永信戒牒時所體現的,宗教場所必須堅守戒律,敬畏法律當然,這項警示也適用於虛擬貨幣領域。
四、以案為鑑:加密貨幣合規的法律紅線
釋永信案為所有涉足和想涉足加密資產的人敲響了警鐘,無論是宗教場所還是普通投資者,都需牢記不可觸碰法律紅線:
不得利用虛擬貨幣轉移非法資金: 無論是職務侵占的贓物,或是逃避外匯管制的資金,透過加密貨幣跨國轉移都可能構成洗錢罪。監管部門的鏈上追蹤技術一直在升級,就算用了混幣器,也不是絕對查不到,千萬別抱持僥倖心理。
虛擬貨幣挖礦仍屬監理禁區: 中國對虛擬貨幣挖礦的整體態度依然是堅決整治。少林寺內藏礦機的操作,違反了 2021 年發改委等九部門《關於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的通知》,相關設備將被依法查封。
離岸架構不能成為避罪天堂: 像釋永信靠 BVI 公司、瑞士銀行、加密貨幣交易所搭建資金管道,現在已成了國際反洗錢協作的重點打擊對象。2025 年 6 月 FATF 全體會議改了標準第 16 項建議(涉及虛擬資產時叫「旅行規則」),新規則讓支付報文資訊更統一,資金收發雙方身分更清楚,離岸避稅的空間越來越小了。
NFT 等形式仍受法律約束: 釋永信團隊曾想發行「數位念珠 NFT」,試圖將宗教 IP 代幣化,但按照中國規定,NFT 不能當代幣融資工具,交易得遵守「實物錨定、價值穩定」的原則。任何以 NFT 為名的非法集資、洗錢行為,都將面臨法律追責。
結語:
釋永信案的特殊性,在於它將「信仰」與「代碼」這兩個看似無關的東西結合在了一起,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個人的墮落,更是傳統組織在科技浪潮裡的迷失。加密貨幣本身不是洪水猛獸,但它的匿名性、跨境性,需要更嚴格的合規框架來約束。對宗教場所來說,回歸「清心寡欲」的本真,遠離資本遊戲,才能重建公信力;對所有市場主體而言,融入新科技浪潮時需銘記:代碼再厲害,也不能越過法律的紅線。就像達摩祖師面壁九年悟出的「明心見性,直指人心」,在虛擬貨幣的迷局裡,唯有堅守法律與道德的初心,才能行穩致遠。說到底,不管是在幣圈還是現實中,合規永遠是最可靠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