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大獎陷阱:從穩健積累到追逐高風險的投資困境
從穩健積累到快速歸零:警惕"大獎陷阱"吞噬財富
本文探討了從追求穩定收益向追逐高風險高回報轉變的投資行爲,及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雖然涉及一些數學概念,但內容值得深入思考。
設想一個拋硬幣遊戲:正面贏60%,反面輸40%。你會玩多少次?
乍看之下,這個遊戲似乎能穩賺不賠。每次拋硬幣的預期收益是20%,理論上可以無限次重復,最終積累巨額財富。
然而,如果模擬25,000人各拋1000次硬幣,結果顯示幾乎所有人最終都會一無所有。
這種看似矛盾的結果源於重復拋硬幣的乘法特性。盡管遊戲的期望值(算術平均值)爲每次20%的收益,但幾何平均值卻是負的,意味着長期來看實際上會產生負複利效應。
爲什麼會這樣?簡單解釋如下:
算術平均值衡量所有可能結果創造的平均財富,在這個遊戲中財富分布嚴重偏向少數大獎。幾何平均值則衡量預期在中位數結果中創造的財富。
模擬結果清楚地展示了這種差異。絕大多數路徑都會歸零。要在這個遊戲中保本,需要拋出570次正面和430次反面。1000次拋硬幣後,所有預期價值都集中在僅佔0.0001%的大獎結果上,即極少數連續拋出大量正面的情況。
算術平均值和幾何平均值之間的差異形成了"大獎悖論"。物理學稱之爲遍歷性問題,交易界稱之爲波動率拖累。當預期價值隱藏在罕見大獎中時,實現預期變得幾乎不可能。過度追逐大獎,高波動性會將正的預期價值轉化爲趨近於零的直線。
2020年代初的加密貨幣文化正是"大獎悖論"的典型案例。一位知名人士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關於財富偏好的討論:
對數型財富偏好:每增加一美元的價值都低於前一美元,隨着資金增長風險偏好降低。
線性型財富偏好:每一美元價值相同,無論賺多少錢風險偏好保持不變。
該人士公開宣稱自己具有線性財富偏好。他認爲從100億美元增加到200億美元與從0增加到100億美元同等重要,因此從文明角度看,進行巨額高風險投資是合理的。
另一位業內知名人士也認同這種線性財富偏好,並提出了更激進的指數型財富偏好:
指數型財富偏好:每新增一美元都比上一美元更有價值,因此隨着資金規模擴大,風險偏好也隨之增加,並願意爲巨額回報支付溢價。
考慮到"大獎悖論",這些人顯然選擇了"無限拋硬幣"策略。正是這種心態讓他們實現了初始財富積累。事後看來,他們最終都損失巨額資金也就不足爲奇了。或許在某個平行宇宙中他們成爲了億萬富翁,這也證明了他們所冒的風險。
這些失敗案例不僅是風險管理的警示,更反映出一種更深層的文化轉變,即對線性甚至指數型財富增長的追求。
創業者被期望具備線性財富思維,承擔巨大風險以最大化預期價值,成爲依賴冪律法則的風投機制中的一環。少數創始人傾盡所有最終成爲全球首富的傳奇故事強化了整個風險投資領域的神話,而幸存者偏差則讓人忽視了數百萬創業者最終一無所有的事實。只有極少數人能跨越不斷提高的冪律門檻獲得成功。
這種對高風險的偏好已滲透到日常文化中。工資增長遠落後於資本復合增長,導致普通人越來越認爲實現真正向上流動的最佳機會在於那些預期價值爲負的彩票式機會。網路博彩、零日期權、熱門散戶股、體育博彩以及加密貨幣中的模因幣,都證明了人們對財富指數級增長的渴望。科技使投機變得輕而易舉,社交媒體則廣泛傳播每個一夜暴富者的故事,吸引更多人投身注定失敗的豪賭,如飛蛾撲火。
當前文化正在演變爲崇拜"大獎"的文化,而生存價值越來越被低估。
人工智能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貶低了勞動力價值,強化了贏家通喫的局面。技術樂觀主義者憧憬的後通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將把時間花在藝術和休閒上的美好願景,現實可能是數十億人拿着基本收入補貼去追逐負和的資本和地位"大獎"。也許應該重新定義"向上"的概念,以反映這條通向零的蜿蜒道路,這才是"大獎時代"的真實寫照。
極端資本主義表現得像一個集體主義蜂巢。"大獎悖論"的數學原理表明,將人類視爲可互換的勞動力是合理的,犧牲數百萬工蜂以最大化整個蜂羣的線性預期價值。這對總體增長可能最有效,但對"目的和意義"(如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的分配卻極不公平。
一位技術領袖警告說:"人不是用來被養殖的;人應該有用,應該富有成效,應該感到自豪。"
然而,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向高風險激勵的轉變,恰恰將我們推向了他所警告的結果。在"大獎時代",增長動力源自對同類的剝削。有用性、生產力和自豪感愈發只屬於競爭中勝出的少數特權階層。我們以犧牲中位數爲代價提高了平均數,導致流動性、地位和尊嚴方面的差距不斷擴大,滋生了大量負和的文化現象。由此產生的外部性表現爲社會動蕩,從蠱惑民心的政客當選開始,以暴力革命告終,這對文明的復合增長來說代價巨大。
作爲一名靠加密市場交易謀生的人,親眼目睹了這種文化轉變帶來的墮落和絕望。就像累積獎池一樣,勝利建立在其他千名交易員的失敗之上,這是對人類潛力的極大浪費。
當業內人士尋求交易建議時,幾乎總能發現相同的模式。他們都冒了過大風險,虧損幅度太大。背後通常是一種稀缺心態在作祟,一種覺得自己"落後"的焦慮感,以及一種急於快速獲利的衝動。
對此,個人的建議始終如一:與其冒險獲利,不如積累更多優勢。別爲博取大獎而把自己逼死。累積財富才是關鍵。要讓中位數收益最大化。創造自己的運氣。避免虧損。最終你會成功的。
但大多數人永遠無法持續獲得優勢。"只要多贏"並非可推廣的建議。在技術封建主義的激烈競爭中,"意義和目的"總是贏家通喫。這回到了意義本身,或許我們需要某種宗教的復興,將古老的精神教義與現代技術的現實相結合。
基督教之所以廣泛傳播,是因爲它承諾救贖所有人。佛教則以人人皆可開悟的理念而廣爲流傳。
現代的類似信仰也必須做到這一點,爲所有人提供尊嚴、目的和一條不同的前進道路,這樣他們才不會在追逐大獎的過程中自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