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美麗大法案》通過 加密市場或迎新機遇

robot
摘要生成中

美國《美麗大法案》通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拉鋸戰

在一場充滿爭議和緊張的表決後,美國衆議院以218票對214票的微弱優勢,最終通過了長達869頁的《美麗大法案》。這項法案的通過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引發了兩黨之間的激烈爭執,甚至導致了一些政界和商界大佬之間的公開分歧。

根據安排,該法案將於北京時間5日凌晨5點由川普簽署,標志着這項備受關注的"財政實驗"即將正式啓動。

法案通過之路:一場艱難的馬拉松

《美麗大法案》從提出到最終通過,經歷了一段跌宕起伏的過程。5月中旬,共和黨議員利用"預算調和程序"啓動立法進程,試圖繞過參議院60票的傳統門檻。

5月22日,衆議院首次以215比214的微弱優勢通過該法案。投票前夕,議長約翰遜爲爭取更多支持,不得不作出一些讓步。盡管如此,民主黨仍全員反對,共和黨內部也出現了分歧。

進入參議院後,攻防戰愈發激烈。6月29日,書記員用了近16小時通宵宣讀940頁的法案文本,成爲華盛頓政壇罕見的一幕。7月1日,在副總統萬斯投下關鍵一票後,法案以51票通過參議院終稿。

7月3日,衆議院再次表決參院版本,以218票對214票的相同差距最終通過。期間,反對派領袖爲拖延程序,單人演講長達8小時46分鍾,創下衆議院最長記錄。

整個過程中,川普高度介入,多次通過各種渠道向議員施壓,公開批評反對者"正在犯下大錯"。

一覽《美麗大法案》驚險立法路:一場馬拉松式的權力角逐

法案影響:利益格局的重塑

《美麗大法案》的核心內容主要集中在大規模減稅和大幅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兩個方面。然而,多項民調顯示,美國公衆對這項法案普遍持保留態度。

法案的通過明顯劃分出了"贏家"和"輸家"陣營:

受益方:富人、企業與傳統能源

高收入羣體和大型企業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法案不僅永久化了2017年實施的個人與公司減稅政策,還進一步擴大了對資本利得、遺產稅、企業研發支出和股東紅利的減稅優惠。

據披露,該法案爲最富有的1%的美國人提供975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爲最富有的0.2%的美國人提供了2110億美元的遺產稅豁免,大型企業更是獲得了9180億美元的減稅優惠。

此外,傳統化石能源行業獲得了大量補貼,而電動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激勵措施卻被大幅削減。

受損方:低收入人羣、年輕一代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低收入家庭和社會邊緣羣體所面臨的直接衝擊。法案削減了超過1萬億美元的政府支出,其中醫療補助與食品補助計劃受到嚴重影響。新的參保門檻、工作要求與撥款機制變更,預計將在10年內導致超過1200萬人失去醫保資格。

根據測算,未來十年內,美國債務將因法案激增3.4萬億美元。這意味着政府將不得不舉債更多以填補財政缺口,預計額外利息支出高達6000億至7000億美元。這筆沉重的利息負擔最終將轉嫁給子孫後代,擠壓年輕一代在教育、住房等關鍵領域的投入和福利。

一覽《美麗大法案》驚險立法路:一場馬拉松式的權力角逐

加密市場的潛在機遇

盡管《美麗大法案》並未直接涉及加密貨幣,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爲其通過對加密市場仍是利好消息。

有分析指出,美國財政赤字的大幅增加和國債規模的不斷攀升,對比特幣而言是重大利好。同時,這項備受爭議的法案能夠順利通過,也彰顯了政府在國會中的強大控制力,有利於未來加密政策的推進。

部分業內人士預測,隨着《美麗大法案》的通過,疊加第四季度傳統的市場活躍季節和可能的降息環境,比特幣及相關加密股票有望刷新歷史新高。雖然山寨幣市場也將部分受益,但中等市值的幣種表現預計會相對遜色於比特幣。

也有觀點認爲,法案雖未直接利好加密行業,但其背後反映的是美國內部去全球化的財政擴張,全球資本流動的劇烈重構,間接對於加密貨幣來說會有促進流動性的幫助,尤其是僑匯稅會直接推動穩定幣市值的漲。

然而,也有不同的聲音。有人預測,如果法案通過後美國財政部一般帳戶補充可能導致美元流動性收緊,比特幣可能回落至9萬至9.5萬美元;若補充順利平穩,比特幣將在10萬美元區間震蕩,短期難突破11.2萬美元歷史高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麗大法案"落地之際,加密立法也進入加速期。美國衆議院共和黨領導層已宣布,7月14日當周爲"加密貨幣周",將審議三項重要數字貨幣相關法案。

隨着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地,加密市場的未來走向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一覽《美麗大法案》驚險立法路:一場馬拉松式的權力角逐

BTC-0.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数据酒保vip
· 07-28 10:25
又闻减税大新闻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