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加密走向主流: 產品價值先行 適應基礎設施反轉 聚焦實際應用
加密應用的三大誤區:突破盲點才能走向主流
最近,一家知名公司的創始人在業內高層雲集的場合揭示了其最新戰略方向。雖然利用政策優勢進軍美國市場引人注目,但真正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向日常消費場景的大膽突破。這標志着加密貨幣正式擺脫了小衆標籤,開始進軍主流商業領域。
這家公司的策略相當大膽:盡管承諾保護隱私,但要說服美國公衆通過虹膜掃描獲得"真人認證"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他們已經爲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悄然鋪設了三重保障。
產品價值先行,代幣激勵其次
該公司早期也曾嘗試過傳統路線:通過代幣激勵來吸引用戶。這種被譽爲"比特幣成功模式"的方法後來被衆多項目效仿,但實際上因果關係被顛倒了。在早期測試中,他們就遇到了問題——過度激勵確實吸引了用戶,但也引來了隱私倡導者和部分開發者的批評。
然而,比特幣之所以能夠發展至今,是因爲它從一開始就提供了一種革命性的資產邏輯:去中心化、總量固定、不受央行控制。雖然礦工獎勵和暴漲神話吸引了早期投機者,後來也吸引了機構和國家,但真正留下來的建設者看重的是它作爲全新資產與支付系統的潛力,而非"暴富預期"。
加密世界同樣需要遵循經濟學基本規律。與任何創業項目類似,首先要開發出實用的產品,然後再考慮用代幣解決冷啓動或生態激勵問題。否則,再復雜的經濟模型也只是空中樓閣。
這次,該公司創始人提出了三個現實痛點:社交、遊戲和信用領域中的人機識別問題。他詳細解釋了爲什麼值得用戶掃描虹膜來獲取"真人認證"。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遲早都會面臨"真人認證"的需求,該公司只是搶先一步而已。
適應"基礎設施反轉"
早期加密熱潮時,許多人都參與其中。當時在設計比特幣實驗時,普遍認爲兩三年內就能徹底改變支付和金融系統。十年過去,我們才剛剛起步。
要將加密產品推向大衆,就必須與傳統用戶和商家習慣的體驗保持一致。這意味着需要在舊系統和新技術之間搭建橋梁。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做出一些在"加密純粹主義者"眼中不夠理想的妥協。
這個階段是無法避免的。必須經歷"新舊並存"的尷尬期——有人稱之爲基礎設施反轉。想象一下:撥號上網佔用電話線、第一輛汽車在石子路上顛簸行駛,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過渡階段。
這種"技術過渡期"使得新系統難以迅速大規模推廣,只能在特定領域發揮作用,無法完全顛覆現有系統。人工智能領域也面臨類似挑戰。
該公司最初也試圖跳過這個階段,直接以代幣爲主導推進。但現在的新版本完全改變了策略:接受"基礎設施反轉",回歸產品實用性,走得更穩健深入。
不要幻想能創造出一款全球通用的錢包,卻不與現有系統兼容。入金、出金必須像PayPal當年做在線支付那樣順暢,否則難以實現主流化。
這就是爲什麼新版應用一上線就接入了主流支付系統。信任感、熟悉感和實用性一步到位。正因爲它願意"向後兼容",才讓傳統金融有機會觀察和嘗試,而不是被直接淘汰。
這種思路也正在悄然推動加密技術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未來,這些技術可能會成爲主流,但在此之前,它們需要先在現有體系中找到立足點,優化流程,降低摩擦。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加密機制(包括經濟模型)只有在規模化後才能發揮作用。但要達到規模,首先需要吸引用戶。如果連基本的入口都沒有,再完美的模型也無法發揮作用。
加密技術的成功取決於實際應用
與所有新技術一樣,加密技術的成功並非必然。不要輕信狂熱支持者的神話。具體來說,"去中心化"這一加密技術的核心理念和顛覆市場的關鍵貢獻,從來都不是板上釘釘的事。
穩定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爲了與傳統金融系統對接,加密世界創造了這個工具,確實很實用。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中心化管理和封閉式網路的影子又重新出現。
我傾向於相信開放架構最終會勝出,但不要忘記,那些既得利益者不會輕易讓你通過。
該公司創始人和他的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賭注:賭用戶會在意數據的去中心化控制權,也賭企業會在這個系統上構建更好的用戶體驗。去中心化身份一旦挑戰現有格局,將面臨巨大挑戰——中心化參與者在用戶體驗和功能上天然具有優勢。
因此,如果該公司想要彎道超車,首要任務就是說服用戶願意提供自己的生物識別數據。美國市場已經開始試驗,很快就能看出他們能否在"隱私與便利"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然,採用更溫和的方式可能更明智:比如先發放一個大家熟悉的"認證標志",可以在常用應用中解鎖額外功能。不必急於要求用戶立即進行虹膜掃描。但這樣做身分認證的可靠性就會降低,容易被濫用或繞過。
該公司創始人的判斷可能是正確的。在與人工智能的持續博弈中,只有高度安全的生物識別才能提供真正可靠的身分驗證。但這並不意味着他不能採取更溫和的方式,避免一開始就將用戶推向過於激進的選擇。
尋求快速利益的用戶當然會踊躍參與,但這種刺激最多持續幾天,一旦激勵停止,熱度就會消退。真正可持續的增長只存在於日常價值實現中,這正是他們真正的機會所在。
如果該公司的應用能通過優秀的支付體驗吸引用戶,再加上全球暢通的資金進出渠道,那麼就可能真正實現突破。
結語
現在看來,他們已經押上了全部籌碼。接下來,我們需要關注的只有一件事:
加密世界能否真正進入主流市場?
無論這次實驗最終成功與否,我更希望看到更多加密項目願意將注意力從"代幣經濟學"和"價格波動"轉移到開發真正實用的日常產品上來。
因爲這種轉變雖然不那麼引人注目,但它是整個行業進入主流市場必須邁出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