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信任之道:重復博弈與無法退出的聯盟

Web3信任體系的根基:重復博弈與"不離開"的承諾

在Web3世界中,"不可篡改"的概念常被視爲終極信任的基石。然而,這僅僅是入門級的門檻。對於資產本身而言,不可篡改的帳本確實足以建立信任 - 比如比特幣2100萬的總量上限爲區塊鏈世界奠定了信心基礎。一個ERC20代幣的餘額、NFT的所有權、跨鏈轉帳的完成,只要被鏈上記錄就足夠可信,無需依賴人爲因素或情感判斷。

然而,對於商業主體、金融機構、協議和項目方而言,不可篡改的帳本只是一項基本功能。真正讓人信任的,不僅僅是它"不能改",更重要的是它"不能離開"和"不願離開"。

Web3的信任之道,並非僅僅存在於共識機制或節點之中,而是蘊含在各方之間的每一筆交易中。信任是通過交易積累而成的。它是重復博弈的產物,也是高違約成本的附屬品。信任不是憑空產生的"共識",而是在一次次資金周轉、擔保履約中自然沉澱下來的默契。

在某些傳統商業文化中,真正的"信任層"不僅由血緣、地緣與人情關係構築,更在一次次交易中確立和鞏固。金融信用的底層架構,不僅僅是帳本,更不是一句句的"自己人",而是無數次博弈後形成的默契。信任就像和平一樣,只存在於可以相互制衡的範圍內。

這些傳統商業文化或許比華爾街更早明白,了解背景(KYC/KYB)只是入門:真正的信任,不存在於去中心化節點裏,也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一筆筆遵守或違約的交易積累而成。

高頻重復博弈與跨區域互保網路

某些傳統地下金融網路的本質,是基於高頻率、長期性交易積累出的信任網路。它的客戶並不局限於本地,而是覆蓋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業社區。

這種跨區域金融協作能夠成立,依賴於一個核心結構:高密度重復博弈 + 跨區域互保網路。

一位在海外經營的商人,長期通過非正式渠道向國內家族或合夥人調動資金,日積月累,他與中間的金融機構、代理人之間會形成長期反復的交易行爲。這種結構並非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給你100萬,是因爲我知道你明年還會再找我換100萬"的預期之上。

這些交易網路並不依賴於正式合同,而依賴於信任的鎖定結構:家族聲譽、口碑傳承、互保機制,使得即便跨越千裏也能達成"遠程履約"。

違約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信任並非天生的美德,而是理性的結果。違約成本之高,才讓人"不敢違約"。

如果某筆交易違約,不僅會導致本地的名譽掃地,還會通過家族網路、同鄉關係、宗親社群迅速傳導,形成不可逆的社會性"清算"機制。它不通過法院,但足以讓人"在海外無法立足"。

這是一種"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統。它不是官方的,卻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懾力。

你可以不信合同,但你不會不信一整個宗親會的封殺令。

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無形的交易鎖定結構

另一個核心機制,是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

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爲對方的"通道"與"對沖"。

這就像一種天然形成的"Layer",通過不同節點間的資金流轉,構建出一個高度彈性但強交易鎖定的結構:

  • 資金在多點間流轉,形成人情與利益的相互纏繞;
  • 每一筆交易背後,都是一張"我若出事,你也出事"的共同體債權結構。

這種系統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鏈上橋接協議都更靈活、強韌,盡管它沒有一行代碼。

代碼的不可篡改只是入門,鎖倉後的"不離開"和敢於繼續博弈才是"自己人"

在Web3中,我們太多時候將"不可篡改的代碼"當成終極信任,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不可篡改/不撒謊就足夠了。但對一個商人、一個協議的信任,則有更高維度的邏輯和門檻。

我們不該問:"這協議有沒有漏洞?" 而應該問:"這個協議敢不敢和我綁定4年?"並持續貢獻和流動在這個生態中。

鎖倉,是一種經濟博弈中的"自我抵押"; ve(3,3),是向社區證明"我不跑路,我願長期玩下去"的博弈承諾。

  • 你鎖倉,我也鎖倉,我們彼此鎖住,才能形成穩定的互信;
  • 你敢反復博弈,我才相信你不會背刺------關鍵詞是"敢";
  • 你敢不敢把資金都沉澱在這個生態中流通、不離開

注:這裏說的鎖倉,鎖的不只是協議裏劃撥給項目方的token,還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資金、協議收入,甚至項目方founder個人的資金。你/我指的是商人之間,協議之間。

但大家不要誤會,"鎖倉"只是開始,只是承諾進入整個生態的"投名狀"而已。重要的是後續的重復博弈 ------ 敢不敢把價值都留在生態中。

一個DeFi協議真正贏得信任,不在於是否開源,而在於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權利、並且持續把資產在生態中流通------ 敢於長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說人話,一個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約,遠不如一個不願離開的對手更可信。

這些年我們追錯的目標 - Web3的信任升級,不是模塊,更是博弈設計

今天的Web3追求高TPS、低Gas、模塊化結算層、去中心化等等。但這些,並不能構建對產品、項目、協議的信任。

信任不是一種技術指標,而是一種長期博弈關係的結構。

傳統金融網路告訴我們:最可靠的關係不是寫在合約裏的規則,而是寫在違約成本裏的結構。

就像非正式金融的社會性清算系統,DeFi也應設計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聲譽,還得被多邊金融關係清算------鎖倉機制、投票權、治理權綁定,就是這些"灰色清算機制"的鏈上翻譯。

我們應該構建的是一個能讓協議/商人,敢於無限重復博弈的環境。

記住,共識機制只是冰山上的協議,鎖倉和重復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因爲你說,而是你拿你的時間、金錢和信譽,與你的盟友,共赴深淵。

尾聲:信任的未來,來自無法退出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緒口號,而是最具威懾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這種制度性的"無法退出","敢持續投入和沉澱"才是Web3應追求的終極信任結構。

技術,能造出帳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無法不信。

像極那首經典的《愛拼才會贏》。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愛"博"(弈)才會贏

Be part of the family

愛"博"才會贏:潮汕錢莊的重復博弈學,如何爲Web3再造"敢不走"的信任根基?

DEFI-2.97%
TOKEN1.5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7
  • 分享
留言
0/400
failed_dev_successful_apevip
· 3小時前
以100%全仓入场就是最大信任
回復0
Uncle Liquidationvip
· 3小時前
gm 老韭割又开始传教了
回復0
幻想中的巨鲸vip
· 3小時前
别墨迹 资产足迹公开就够了
回復0
SignatureDeniedvip
· 3小時前
不离开?好呀 走不掉罢了
回復0
资深链上考古学家vip
· 3小時前
区块链就是个大型胁迫游戏
回復0
Moon火箭手vip
· 3小時前
轨道维持就是信任下限 关键看底层燃料补给周期
回復0
割肉艺术家vip
· 3小時前
不玩了 亏爆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