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Web3信任之道:重復博弈與無法退出的聯盟
Web3信任體系的根基:重復博弈與"不離開"的承諾
在Web3世界中,"不可篡改"的概念常被視爲終極信任的基石。然而,這僅僅是入門級的門檻。對於資產本身而言,不可篡改的帳本確實足以建立信任 - 比如比特幣2100萬的總量上限爲區塊鏈世界奠定了信心基礎。一個ERC20代幣的餘額、NFT的所有權、跨鏈轉帳的完成,只要被鏈上記錄就足夠可信,無需依賴人爲因素或情感判斷。
然而,對於商業主體、金融機構、協議和項目方而言,不可篡改的帳本只是一項基本功能。真正讓人信任的,不僅僅是它"不能改",更重要的是它"不能離開"和"不願離開"。
Web3的信任之道,並非僅僅存在於共識機制或節點之中,而是蘊含在各方之間的每一筆交易中。信任是通過交易積累而成的。它是重復博弈的產物,也是高違約成本的附屬品。信任不是憑空產生的"共識",而是在一次次資金周轉、擔保履約中自然沉澱下來的默契。
在某些傳統商業文化中,真正的"信任層"不僅由血緣、地緣與人情關係構築,更在一次次交易中確立和鞏固。金融信用的底層架構,不僅僅是帳本,更不是一句句的"自己人",而是無數次博弈後形成的默契。信任就像和平一樣,只存在於可以相互制衡的範圍內。
這些傳統商業文化或許比華爾街更早明白,了解背景(KYC/KYB)只是入門:真正的信任,不存在於去中心化節點裏,也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一筆筆遵守或違約的交易積累而成。
高頻重復博弈與跨區域互保網路
某些傳統地下金融網路的本質,是基於高頻率、長期性交易積累出的信任網路。它的客戶並不局限於本地,而是覆蓋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業社區。
這種跨區域金融協作能夠成立,依賴於一個核心結構:高密度重復博弈 + 跨區域互保網路。
一位在海外經營的商人,長期通過非正式渠道向國內家族或合夥人調動資金,日積月累,他與中間的金融機構、代理人之間會形成長期反復的交易行爲。這種結構並非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給你100萬,是因爲我知道你明年還會再找我換100萬"的預期之上。
這些交易網路並不依賴於正式合同,而依賴於信任的鎖定結構:家族聲譽、口碑傳承、互保機制,使得即便跨越千裏也能達成"遠程履約"。
違約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信任並非天生的美德,而是理性的結果。違約成本之高,才讓人"不敢違約"。
如果某筆交易違約,不僅會導致本地的名譽掃地,還會通過家族網路、同鄉關係、宗親社群迅速傳導,形成不可逆的社會性"清算"機制。它不通過法院,但足以讓人"在海外無法立足"。
這是一種"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統。它不是官方的,卻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懾力。
你可以不信合同,但你不會不信一整個宗親會的封殺令。
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無形的交易鎖定結構
另一個核心機制,是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
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爲對方的"通道"與"對沖"。
這就像一種天然形成的"Layer",通過不同節點間的資金流轉,構建出一個高度彈性但強交易鎖定的結構:
這種系統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鏈上橋接協議都更靈活、強韌,盡管它沒有一行代碼。
代碼的不可篡改只是入門,鎖倉後的"不離開"和敢於繼續博弈才是"自己人"
在Web3中,我們太多時候將"不可篡改的代碼"當成終極信任,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不可篡改/不撒謊就足夠了。但對一個商人、一個協議的信任,則有更高維度的邏輯和門檻。
我們不該問:"這協議有沒有漏洞?" 而應該問:"這個協議敢不敢和我綁定4年?"並持續貢獻和流動在這個生態中。
鎖倉,是一種經濟博弈中的"自我抵押"; ve(3,3),是向社區證明"我不跑路,我願長期玩下去"的博弈承諾。
注:這裏說的鎖倉,鎖的不只是協議裏劃撥給項目方的token,還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資金、協議收入,甚至項目方founder個人的資金。你/我指的是商人之間,協議之間。
但大家不要誤會,"鎖倉"只是開始,只是承諾進入整個生態的"投名狀"而已。重要的是後續的重復博弈 ------ 敢不敢把價值都留在生態中。
一個DeFi協議真正贏得信任,不在於是否開源,而在於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權利、並且持續把資產在生態中流通------ 敢於長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說人話,一個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約,遠不如一個不願離開的對手更可信。
這些年我們追錯的目標 - Web3的信任升級,不是模塊,更是博弈設計
今天的Web3追求高TPS、低Gas、模塊化結算層、去中心化等等。但這些,並不能構建對產品、項目、協議的信任。
信任不是一種技術指標,而是一種長期博弈關係的結構。
傳統金融網路告訴我們:最可靠的關係不是寫在合約裏的規則,而是寫在違約成本裏的結構。
就像非正式金融的社會性清算系統,DeFi也應設計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聲譽,還得被多邊金融關係清算------鎖倉機制、投票權、治理權綁定,就是這些"灰色清算機制"的鏈上翻譯。
我們應該構建的是一個能讓協議/商人,敢於無限重復博弈的環境。
記住,共識機制只是冰山上的協議,鎖倉和重復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因爲你說,而是你拿你的時間、金錢和信譽,與你的盟友,共赴深淵。
尾聲:信任的未來,來自無法退出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緒口號,而是最具威懾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這種制度性的"無法退出","敢持續投入和沉澱"才是Web3應追求的終極信任結構。
技術,能造出帳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無法不信。
像極那首經典的《愛拼才會贏》。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愛"博"(弈)才會贏
Be part of th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