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建L1區塊鏈:支付創新與風險控制的新選擇

robot
摘要生成中

企業自建 L1 區塊鏈:新趨勢興起的背後

近期,一家知名支付巨頭宣布與某加密風投合作,共同開發名爲"Tempo"的 L1 區塊鏈。這一專注於支付的高性能區塊鏈旨在服務該公司的龐大客戶羣。

這一舉動並非孤例,而是標志着一個新興趨勢的開始——大型企業開始重新關注並自建 L1 區塊鏈。據悉,目前已有衆多公司,包括部分世界 500 強企業,正在考慮推出自己的 L1 區塊鏈。

那麼,爲什麼在企業級區塊鏈經歷了多年的沉寂後,成熟企業又重新燃起了對自建區塊鏈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爲什麼它們首選 L1 區塊鏈?

企業區塊鏈回歸的主要原因

1. 穩定幣的成熟

如今,大多數財務團隊已不再對穩定幣感到陌生或恐懼。隨着某些穩定幣發行公司計劃上市以及相關監管政策的出臺,穩定幣被視爲一種安全且具有強大潛力的技術。它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簡化業務流程,並從現金儲備或客戶存款中獲得更多收益。許多大型公司正在建立持有和流轉穩定幣的基礎設施。此外,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正在積極推進穩定幣監管,整體環境正朝着有利的方向發展。

2. 關注重點從溯源轉向支付

在先前的企業區塊鏈熱潮中,大部分應用場景集中在溯源領域,如追蹤供應鏈原材料或慈善資金使用情況。然而,這類場景在技術上完全可以通過傳統數據庫實現,唯一的問題是信任。

如今,與企業交流時發現,無論所屬行業,它們的首要關注點幾乎都集中在支付領域。目前,大多數 B2B 和 B2C 支付服務商向商家和企業收取高額手續費,結算需要數天時間,且存在實際的結算風險。一旦涉及跨境或外匯業務,這些問題將更加突出。對於跨國公司(尤其是類似共享經濟平台的企業)而言,自建基於區塊鏈的支付解決方案可以節省數十億美元,並爲客戶、員工及零工提供更優質的體驗。

爲何選擇構建 L1 而非 L2 或智能合約

1. L1 技術已成熟且被決策者熟知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L1 作爲技術平台已被充分理解並驗證。大多數非加密行業人士能夠認知的區塊鏈都是 L1(某些新興項目可能是例外)。僅某項區塊鏈技術就已支持 200 多條鏈,覆蓋各個領域,承載的資產總值超過 700 億美元。過去一年中,最大的新晉項目進一步鞏固了這一格局。此外,最成功的企業級區塊鏈本身也是 L1。

相比之下,L2 雖然令人興奮,但仍處於早期階段,理解難度較大。成熟企業的決策者往往不願在新興平台上冒險。涉足加密領域本身已是重大風險,因此必須選擇對利益相關方最易理解的方式。

2. 降低平台風險

大多數公司不願押注於某些特定的公鏈,而是希望只依賴自身。構建 L1 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方式。大型企業通常會採用多家雲服務商以規避單一供應商風險,而在他們看來,某些知名公鏈的風險遠高於這些傳統合作夥伴。

3. 控制與連接性的平衡

開放、透明的 L1 爲企業在保持平台自主控制的同時,提供了與更廣泛的加密企業生態互聯互通的能力。L2 與其他鏈的互操作依賴第三方,且常受限於欺詐/零知識證明窗口及某些公鏈緩慢的最終性確認,從而導致結算延遲。L1 則不存在這一問題,結算即時且具確定性,使互操作保持一致性。這一特性與構建企業自有"圍牆花園"並在其中實施必要的 KYC/AML 及應用邏輯的能力相結合,將極具吸引力。

隨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探索自建 L1 區塊鏈的可能性,我們可能正在見證一個新的技術革新浪潮的開端。這不僅將改變企業的運營方式,還可能對整個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L18.6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7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MeltdownSurvivalistvip
· 14小時前
还以为l1死了 没想到又这么卷
回復0
GateUser-9ad11037vip
· 16小時前
炒币三年不如买公链 懂得都懂
回復0
矿难幸存者vip
· 16小時前
又一波当韭菜的机会来了 散户别被大饼忽悠了 18年超联盟链的坑还没填呢
回復0
薛定谔的老鼠仓vip
· 16小時前
再炒一轮L1呗 都懂
回復0
Probably Nothingvip
· 16小時前
感觉又是一波割韭菜hh
回復0
0xSleepDeprivedvip
· 16小時前
又是套皮割韭菜罢了
回復0
NFT Regret Machinevip
· 17小時前
割一波韭菜是这波web3的原因吧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