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0G 見證去中心化 AI 的崛起



每次提起去中心化 AI,我總會想起 那場深夜討論。那時候我還只是一個 Web3 的新手,和幾個技術宅在 DC 上熬夜爭論:AI 到底該不該完全交給大公司?那一晚,大家的爭吵很激烈,甚至有點失控。可現在回頭看,我真心覺得,正是那種「不安全感」,才讓越來越多人思考,AI 該走向哪裏。

說實話,我見證過太多中心化 AI 的「黑箱時刻」。比如某次朋友的帳號被平台莫名封禁,申訴無門,算法怎麼判的、數據怎麼用的,完全沒人知道。那種無力感,真的很難受。更別說,數據隱私、算法偏見、不公平分配收益……這些行業裏的「潛規則」,我們都心知肚明。AI 本該是全社會的資源啊,可現實卻讓它越來越像幾家大廠的「自留地」。

我自己的 Claude 帳號也是,莫名被封,找也找不回。

直到遇到 0G,我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去中心化 AI」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可以落地的技術變革。0G 和 HackQuest 的深度合作,簡直刷新了我對開發者社區的想象。HackQuest 作爲開發者教育平台,4.1M 融資的背後,是無數開發者夜以繼日的努力。而 0G 作爲首批去中心化 AI 模塊公鏈,直接把「透明 + 共治」寫進了底層架構。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監督 AI 的訓練和推理過程,算法變得可審計,使用也可追蹤。AI 不再是「黑箱」,而是一個大家都能看見、能參與的「共建體」!

說到這裏,我想起第一次體驗 0G 測試網的場景。那天我連上錢包,看到 650M+ 的交易量、2,200 萬帳戶,還有 8,000 多個驗證人,真的有點震撼!尤其是每 shard TPS 能到 11k,這在行業裏算是很能打的數據了。你能感受到,基礎設施已經搭起來了,生態的活力撲面而來。更讓我驚喜的是,0G 的模塊化架構設計——從執行、共識、存儲到數據可用性,每一層都能獨立升級和擴展。作爲開發者,這種靈活性太香了!想集成新功能,直接用 SDK,無縫對接,效率高到離譜。

當然,技術的理想總要面對現實的挑戰。比如分布式系統延遲高、協調復雜,模塊化雖然理論上很美好,但實際落地時,性能和擴展性真能兼得嗎?還有生態標準的兼容性,如果大家各搞各的,會不會出現碎片化?這些質疑,我不是沒想過。坦白說,行業裏也有不少人在觀望。但 0G 的做法是,先用測試網數據說話,再不斷完善互操作標準,逐步把生態做大做強。

最讓我覺得「未來感」爆棚的,是 0G 推出的 iNFT。你能想象嗎?AI Agent 變成 NFT,可以買賣、擁有、授權、甚至收版稅!ERC-7857 標準支持加密和隱私保護的元數據,Agent 的智慧可以被保護起來。更厲害的是,元數據和所有權能同步轉移,買家拿到的是真正可用的 Agent,而不是一堆空殼。甚至 Agent 還能動態進化,持續增值。這種創新,徹底顛覆了我對 AI 和 NFT 的認知。AI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可以被擁有、被賦能的「智能體」!

行業這些年變遷太快了。Web3 從最早的「理想主義烏托邦」,到現在的技術落地,大家都在尋找下一個增長點。而去中心化 AI,正好踩在這個風口。過去我們總說「數據是新的石油」,但在 0G 這裏,數據和智能都變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資源。每個開發者、每個用戶都能參與其中,推動行業往更公平、更透明的方向發展。

當然,挑戰還不少。性能、隱私、標準碎片、合規風險……這些問題一個都不能忽視。但正是有了這些挑戰,才更需要像 0G 這樣敢於「推倒重來」的創新者。作爲一個行業老兵,我越來越相信:去中心化 AI,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一場關於公平、透明和用戶掌控權的社會革命。

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還有人願意爲透明和公平發聲,願意用技術去改變規則,這個行業就會一直向前。而我,也會一直在路上,見證和參與每一次變革的到來。🌟

最後,9 月 2 號晚上,0G 在上海有個活動「開啓未來之門」,如果你在上海或者週邊,一定不要錯過。
AGENT0.8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