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机构掌控 12.5% 的比特币? Bitwise:这场「财富大转移」只是开始

robot
摘要生成中

作者:Bitwise

译:金色财经 xiaozou


「若存疑虑,请拉长时间轴观察。」

这是我们最新一期 Bitwise 季度市场报告中的关键图表精髓。

该数据清晰揭示了当前的普遍趋势,甚至能解释本轮比特币周期的特殊性(数据由 River 提供)。

1. 解读「财富大转移」本质

核心关键点在于:比特币正从早期散户投资者流向机构投资者(基金/交易所交易产品)、企业甚至政府实体。

与历史上其他传统资产类别不同,比特币的普及路径始于密码庞克和早期参与者等散户投资者,随后才迎来家族办公室、基金经理人、 ETF 等机构投资者的首次布局。

即便至今,散户占比仍约 66%,意味着绝大多数比特币仍由非机构投资者掌控(参见上图矩阵分布)!相较而言,美国 13F 文件最新数据显示,传统资产类别中机构投资人的配置比例显著较高。

观察主流传统金融 ETF 的机构持股占比:

  • iShares 20 年期以上公债 ETF(TLT)机构持股 79%;
  • SPDR 标普 500 ETF(SPY)机构持股 58%;
  • SPDR 黄金 ETF(GLD)机构持股 36% 。

美国银行全球基金经理人最新调查:目前加密资产(含比特币及其他代币)的平均配置比例仅 0.4% 。(补充:IBIT 的机构持股占比目前仅 26%…)

由此可见,正如行业常言「我们仍处早期阶段」,机构采纳尚在萌芽期。

但不可否认,一场从散户到机构的大规模财富转移正在发生。从早期持币散户到机构投资者的财富迁移将带来多重影响,其深远程度可能超乎想像:

2. 比特币普及:趋势与周期规律

(1)趋势

首先先明确:这种转移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趋势。

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比特币处于非流动状态,正被长期持有。仅约 14.5% 的比特币供应量存放在 Coinbase 或币安等交易所具备相对流动性,其余资产存放在链下钱包保持非流动状态。

若缺乏经济激励,比特币财富不会自动发生转移。

许多早期持有者设定心理价位(如 100 万美元/BTC)或经济目标(如「购房资金」)作为出售比特币的触发条件,这远高于目前约 11.5 万美元的市价。要吸引这些非行动代币进入市场(即交易所),比特币价格需大幅上涨。

在此过程中,随着 ETF 以信托形式为数百万个人投资者持有资产,比特币普及面将会扩大。上市公司财报亦显示其正被数十万不同投资者持有。截至本文撰写时,机构投资者(ETP 与上市公司)已控制约 12.5% 的比特币供应量-且仍在快速攀升中。

(2)周期规律

多数分析师可能认同:早期比特币牛熊周期主要由每 21 万个区块(约 4 年)发生的减半事件主导,该机制使比特币产出量减半。

但减半事件的影响力正随每起事件递减──无论是绝对影响或相对于流通供应量的比例。随着机构采纳率提升和需求结构变化,减半效应已明显减弱。

2025 年数​​据显示:机构需求规模已达减半所致供应缺口的约 7 倍!

在此过程中,传统宏观周期的影响力相对增强-比特币已成为真正的「宏观资产」。

我们的量化分析也显示:过去 6 个月比特币价格波动的 80% 以上由全球成长预期、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驱动,代币特异性因素的影响不足 5% 。

然而,宏观因素的主导地位也意味着未来比特币的牛熊周期将与宏观/商业周期同步波动,由「减半」驱动的四年周期很可能「失效」。

这最终表明:比特币的累积与分配将取决于主导性的宏观环境(扩张/繁荣 vs 收缩/衰退),从而以风险偏好/风险厌恶模式引发价格的短期涨跌波动。

3 、结语

「财富大转移」的根本含义是:比特币价格需要达到更高——远高于当前——的水平,才能激励进一步普及并完成从早期散户向机构投资者的转移。

机构投资者的持续涌入意味着比特币已成为真正的「宏观资产」,预示着未来的牛熊周期将越来越由宏观/商业周期(而非减半事件)主导。


(以上内容获合作伙伴 PANews 授权节录及转载,原文连结 | 出处: 金色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只为提供市场讯息,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区块客观点和立场。投资者应自行决策与交易,对投资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作者及区块客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