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明年 1 月开放香港比特币托管!传统银行杀入加密战场

渣打香港兼大中华及北亚区行政总裁禤惠仪表示,渣打明年将于香港推出创新的数位资产方案,包括支持目前两种市值最大的加密货币,即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数位资产托管服务,以及与其他机构推出策略性合作计划。渣打香港指出,该行计划于明年 1 月在香港率先推出支援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数位资产托管服务,并扩大目前已在卢森堡和阿联酋所提供的服务。

渣打明年 1 月香港首发比特币托管服务

渣打香港兼大中华及北亚区行政总裁禤惠仪表示,渣打欢迎金管局公布的「金融科技 2030」,同时正值「香港金融科技周」举行期间公布,渣打明年将于香港推出创新的数码资产方案,包括支援目前两种市值最大的加密货币,即比特币和以太币的数码资产托管服务,以及与其他机构推出策略性合作计划。

渣打香港指出,该行计划于明年 1 月,于香港率先推出支援比特币和以太币的数码资产托管服务,扩大目前已在卢森堡和阿联酋(通过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所提供的服务。这标志着渣打在亚洲总部正式开放加密货币托管业务,对香港加密生态和传统银行业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个决定的时机选择极具战略性。香港金管局刚刚公布「金融科技 2030」愿景,明确将数码资产和稳定币作为未来十年的重点发展领域。香港证监会也在放宽加密交易所的全球流动性接入限制,并计划发放首批稳定币牌照。在这种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渣打选择此时推出托管服务,既能享受政策红利,又能抢占市场先机。

渣打在卢森堡和阿联酋已有托管服务运营经验,这为香港业务提供了技术和流程基础。卢森堡是欧洲的金融中心之一,阿联酋则是中东的加密创新枢纽。渣打将这两地的成功经验复制到香港,并针对亚洲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整,可能大幅缩短上线时间和降低风险。

从竞争角度看,渣打并非首家在香港提供加密托管的传统银行,但作为国际大型银行的参与,将显著提升整个行业的合规性和可信度。当渣打这样拥有 170 年历史、在全球 60 多个市场运营的银行巨头进入加密托管领域时,这本身就是对数码资产作为合法资产类别的强力背书。这将吸引更多保守的机构投资者考虑配置比特币和以太坊。

渣打数码资产托管服务关键信息

推出时间:2026 年 1 月

推出地点:香港(亚洲总部)

支持资产:比特币、以太坊(市值最大的两种加密货币)

现有服务:卢森堡、阿联酋杜拜已运营

战略定位:扩展亚洲数码资产生态圈

政策背景:配合香港金管局「金融科技 2030」

温拓思:货币将完全数码化技术来自加密

11 月 4 日,渣打行政总裁温拓思在金融峰会表示,货币最终将完全数码化,需要一套全新基础设施,相关基础设施正在建构,技术来自加密货币。他指银行需与监管机构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安全的基础架构。这番话从传统银行最高层口中说出,极具震撼力,因为它代表了传统金融对加密技术的全面认可。

温拓思认为,香港金管局在数码化货币方面非常前瞻,例如在香港推动代币化银行存款、港元稳定币,虽然人民币稳定币目前未尚列入议程,但香港作为实验场,未来可能会有相关连结。这种表态显示渣打正在积极参与香港的数码货币实验,并看好香港在全球数码金融竞争中的地位。

温拓思认为,稳定币在跨境支付是最明显的应用场景,对大多数人而言,跨境支付通常既慢又昂贵,仍然无法做到全天候、即时处理。他指目前已有很多实际案例,当缺乏监管或替代方案时,相关跨境交易会使用美元稳定币来进行,因为市场上有约 800 亿美元的稳定币、流动性高,使用者也已经拥有数码钱包。

虽然现实上有监管因素存在,并不能自由地使用,他认为,数码资产或区块链支付进入实体经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业界应该更有策略地思考如何塑造这个结果,而不是任其自然发展。这种「积极塑造而非被动应对」的态度,显示渣打正在将数码资产视为银行业未来的核心业务,而非边缘实验。

温拓思补充,将一个金融体系故意将银行排除在外发展,是「几乎是疯狂的做法」,因为银行是监管机构唯一能够真正看透、理解系统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累积的地方。这番话既是对当前加密监管的批评,也是为银行进入加密领域的正当性辩护。

摩根大通 vs 渣打的数码资产战略

摩根大通副董事长 Daniel Pinto 则指,稳定币有许多实际应用场景,尤其是跨境小额支付。这可能会对现有的支付系统造成挑战,例如信用卡或借记卡等传统工具。不过比特币非常慢、以太坊稍快一些,对于小额支付而言成本仍然偏高。随着技术的进步,现有的支付基础设施可能会受到冲击,甚至可能改变进行市场交易的方式,但银行要真正成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仍需要时间来建立合适的监管框架。

该行在 2019 年在私链发行代币,Daniel Pinto 指对客户资金流动、编程支付相当有用,可在银行间进行全天候的支付。他认为代币化存款能有效地让银行业与加密货币领域有更强的互相操作性,资产数码化将会开始加速增长。

但他认为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监管问题,以《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规定及其解释来看,基本上禁止银行参与公共链,因为所需的资本强度太高,几乎使得银行无法参与其中,不过美国《Genius Act》似乎不会遵循《巴塞尔协议》的框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有可能推动的。

比特币正在成为一种资产类别,不过 Daniel Pinto 担忧,比特币有不少密钥遗失与被窃,影响人们对比特币作为资产类别的信心。他认为比特币变成过去未有存在过的一种资产类别,它可以作为储存价值工具,前提是投资者相信未来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而它并不是一种支付方式,因为它速度慢且成本高昂。

这种谨慎但不否认的态度,代表了传统银行业对比特币的主流看法:认可其作为资产类别的价值,但对其支付功能持保留态度。

渣打参与香港数码金融创新计划

渣打香港提到,渣打香港一直积极支持各种创新项目,以推动香港发展全面的数码资产生态圈,涵盖零售及企业客户、本地以至跨境交易等多个领域,并且参与由金管局主导的多个先导创新计划,如 Ensemble 项目、mBridge 项目、「数码港元」先导计划、GenA.I. 沙盒及分布式分类帐技术监管孵化器等。

这种全方位参与显示渣打正在将数码资产视为银行业务的核心部分,而非边缘实验。Ensemble 项目是香港金管局推动的代币化存款和智能合约支付项目,渣打作为参与银行之一,正在测试如何将银行存款代币化并在区块链上流通。mBridge 项目是多国央行合作的跨境支付实验,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央行数码货币的即时跨境结算。

「数码港元」先导计划则是香港版的央行数码货币(CBDC)实验,渣打参与测试数码港元在零售和批发场景中的应用。GenA.I. 沙盒允许银行测试生成式 AI 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分布式分类帐技术监管孵化器则专注于探索区块链技术如何改善监管效率和透明度。

渣打对所有这些项目的参与,展现了其「全面拥抱数码金融」的战略。这不是简单地提供加密托管服务,而是系统性地将区块链、加密货币、央行数码货币、AI 等新技术整合到银行的核心业务中。这种前瞻性布局使得渣打在数码金融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从香港的角度看,渣打等国际大型银行的积极参与,是香港成为全球数码资产中心的关键要素。若仅有本地小型机构参与,香港难以与新加坡、杜拜等竞争对手竞争。渣打、汇丰等大型银行的入场,为香港的数码金融生态提供了规模、专业性和国际连接。

传统银行进入加密的监管挑战与机遇

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监管问题,以《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规定及其解释来看,基本上禁止银行参与公共链,因为所需的资本强度太高,几乎使得银行无法参与其中。《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对加密资产持仓计提 100% 以上的资本,这意味着银行持有 1 美元的比特币,需要准备超过 1 美元的资本作为缓冲,这在经济上几乎不可行。

不过美国《Genius Act》似乎不会遵循《巴塞尔协议》的框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有可能推动的。若美国率先放宽对银行持有加密资产的资本要求,可能引发全球监管框架的重新评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能跟随或甚至领先这个趋势,为银行提供更灵活的加密业务监管环境。

温拓思补充,将一个金融体系故意将银行排除在外发展,是「几乎是疯狂的做法」,因为银行是监管机构唯一能够真正看透、理解系统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累积的地方。这种观点强调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以及银行参与加密领域对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若加密市场完全在银行体系之外发展,监管机构将失去监控和管理风险的有效工具。

Daniel Pinto 担忧比特币有不少密钥遗失与被窃,影响人们对比特币作为资产类别的信心。这正是传统银行托管服务的价值所在。渣打提供的机构级托管,使用多重签名、冷存储、保险保障等专业安全措施,大幅降低密钥遗失和被窃的风险。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这种专业托管服务是他们进入加密市场的必要条件。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渣打、摩根大通等传统银行进入加密领域,标志着加密货币从边缘走向主流的关键转折点。当全球最保守和受监管最严格的金融机构开始提供比特币托管服务时,这个资产类别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这种主流化对比特币和整个加密市场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ETH-5.94%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