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高官解读全球稳定币风险 呼吁制定严格监管标准

robot
摘要生成中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一场金融峰会上就全球性稳定币对金融市场、货币体系及社会体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解读。

穆长春指出,全球性稳定币在法律确定性、治理、反洗钱、反恐融资、支付系统安全、市场稳健、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对公共政策和监管构成了多重风险。他强调,如果稳定币扩展到全球范围,这些挑战和风险将被进一步放大,甚至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具体而言,穆长春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全球性稳定币的潜在风险:

首先,全球性稳定币的应用可能削弱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由于发行者通常是大型科技公司,网络效应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过高,同时稳定币的封闭生态系统可能抬高市场准入门槛。

其次,全球性稳定币生态系统存在信用、期限和流动性错配及操作风险,可能加剧国内货币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并加速危机的跨境传导。穆长春指出,稳定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营者的信誉,一旦出现风险事件,维持币值稳定将面临挑战。此外,抵押资产储备不透明、相关权利义务界定不清等治理问题也可能引发挤兑风险。

最后,如果全球性稳定币广泛用于支付,系统中断可能导致市场金融波动并影响实体经济活动。作为价值储存手段,币值下滑将引起持有人财富收缩。金融机构持有的稳定币也可能遭受损失,而缺乏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机制将加剧这一风险。此外,大规模稳定币储备资产的急售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冲击国家货币主权。

鉴于上述风险,穆长春认为在法律、监管、风险控制等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不应贸然推出全球性稳定币。他建议对潜在的监管漏洞进行全面评估,以最高标准对稳定币进行监管,并制定新的监管标准。私人部门开发的稳定币应当遵守国际及各国法律法规,满足监管、治理结构及风险管理的最高标准要求,明确界定参与者权利义务,并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针对全球稳定币风险的具体应对策略,穆长春建议可将其整体框架归类为支付系统,而发行、托管和交易环节则可分别归类为存款吸收类机构、ETF和货币市场基金,稳定币本身则可视为电子货币。他指出,可以借鉴现有的国际监管标准,如CPMI-IOSCO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FATF关于虚拟资产的标准、BIS对银行的加密资产敞口审慎标准等,来构建针对系统重要性全球稳定币的监管框架。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nft_widowvip
· 07-17 20:59
监管机构又想弄死稳定币了
回复0
GasWasterrvip
· 07-15 23:50
没有 usdt 这些 就没意思了
回复0
社恐元宇宙vip
· 07-15 15:35
稳定币真就逃不掉管了
回复0
OnlyOnMainnetvip
· 07-15 15:33
又来监管 起飞没戏了
回复0
测试网学者vip
· 07-15 15:33
狗币背后都是人 才不管监管呢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