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駐中大使:中國經濟危機空前、房市全面崩盤波及全民與國家命脈

robot
摘要生成中

中國長達四十年的高速經濟成長時代是否已經正式落幕?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中美貿易戰升溫的多重壓力下,中國正面臨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嚴峻的經濟挑戰。在最新的「文藝春秋 Plus 公式」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村井弦邀請兩位中國專家;前駐中大使垂秀夫 (註1) 與日本國際事務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觀察專家津上俊哉 (註2) 深度探討中國經濟困局的根源與未來。

中國房地產佔整體 GDP 的 30 %

訪談一開始,垂秀夫便指出,中國房地產長期以來被視為「只漲不跌」的投資標的,許多人相信購屋不僅是居住需求,更是財富累積的保證,然而 2022 年起,這種信念被現實擊潰,負債高達近 50 兆日圓的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於今年8月正式下市,象徵房地產泡沫的徹底破滅。

垂秀夫認為現在的中國與 1990 年代日本的泡沫經濟有著相似之處,但中國的情況更為複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高度依賴國家和黨的主導,地方政府更是透過土地出讓作為主要財政來源之一。他表示房地產泡沫破裂不是單一產業問題,而是牽動整個國家經濟命脈的大問題。

根據津上俊哉的分析,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總計占中國 GDP 約 30 %,房地產的崩盤,不僅重創國家整體資產價格,更讓整體消費與投資意願冷卻。他指出不少地方幹部擁有四到五套公寓,如今房價暴跌 30 %,這些資產幾乎難以變現,直接影響到家庭財務與消費。

地方政府財政債務危機,比房市崩盤更可怕

津上進一步指出,房地產並非唯一泡沫。中國地方政府過去十多年進行大量基礎建設投資,累積了驚人的隱性債務。他警告:地方政府的基建泡沫可能比房地產問題更嚴重,收入下降、債務膨脹,正導致部分地區無法履行基本行政職能。

雖然中國中央政府帳面上財政狀況良好,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資源分配與信任赤字,使得危機雪上加霜。垂秀夫表示中央對地方政府的不信任使得資源下放遲滯。他們擔心一旦鬆綁,地方會再次進行魯莽投資。

「房住不炒」政策失靈、中國式經濟管理的困境

垂秀夫回顧 2017 年中共高層提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指出這句話雖然聽起來立意正確良好,但在實際操作上缺乏配套措施,導致市場信心全面潰散。他補充:一旦資產價值無法兌現,人們不再消費,經濟自然進入長期低迷。津上則補充,中國住房總量已嚴重過剩,有統計顯示中國現有可居住的房屋達 30 億套。供過於求的結構性問題,意味著市場已經無法透過傳統手段復甦。

中美貿易戰持續發酵:中國外貿依賴成為弱點

川普為焦點人物,中美貿易摩擦再次升溫。津上指出美國曾是中國最大出口國,約 15 % 的出口額流向美國,因此美方提高關稅將直接打擊中國經濟。

然而,中國在應對上仍極為謹慎。津上認為中國一方面希望與美國重新達成協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其國內經濟疲軟,使其缺乏擴大進口的能力。

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兩位專家都不甚樂觀。津上強調,泡沫破裂若一再拖延,壞帳與債務問題將雪上加霜。他建議中央政府應重啟資源再分配機制,協助地方脫困。

而垂秀夫則表示中國需要的不只是政策調整,而是體制層面的深層改革。他強調除非中央決心改革土地、財政與房地產體制,否則經濟將長期低迷。

這場由文藝春秋主持的談話節目,不僅揭示了中國當前經濟困局的表象,更解析了背後的根源。無論是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還是對美出口依賴,最大的風險就是中國選擇拖延,而每一分延遲,都會讓未來的代價更為沉重。

註一:垂井夫

日本前駐中大使,1961年出生於大阪府。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院後,於 1985 年進入外務省工作,為漢語培訓團(中國學校)的成員,他一直投入在中國與台灣的事務。他曾擔任外務省副官房長官等多個職務,並於 2020 年出任第 16 任日本駐中特命全權大使,於2023年12月退休。

註二:津上俊哉

日本國際議題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現代中國研究員

1957年出生於愛媛郡。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後,1980年進入通商產業省(現為經濟產業省)。曾任日本駐中大使館參事、通商政策局東北亞課長等職務,2018年起任現職。 2003年,他憑藉「中國的崛起​​:日本該做什麼? 」(日經出版社)榮獲三得利社會科學人文獎。

這篇文章 日本前駐中大使:中國經濟危機空前、房市全面崩盤波及全民與國家命脈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