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聯準會將不再監管銀行「聲譽風險」,改聚焦財務風險管理
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於週一(6月24日)宣布,將指示監管人員在審查銀行時,不再考慮「聲譽風險」(reputational risk)作為評估依據,並將從其監管手冊和相關文件中移除這項標準。此舉被視為回應金融業界長期對該指標主觀性過高的批評,並與其他主要金融監管機構看齊。
什麼是「聲譽風險」?聯準會決定不再干預
根據聯準會的定義,「聲譽風險」指的是因負面輿論導致銀行業務受損,甚至引發昂貴訴訟的潛在風險。然而,許多銀行業者表示,這類風險評估通常涉及主觀判斷,導致一些雖合法、但不被監管人員認可的業務行為受到處分。對此,聯準會最終決定讓「聲譽風險」退場,將重點轉向可量化的財務風險指標。
與其他機構步調一致,聯邦機構一致調整監管方向
此次聯準會的政策轉向,也與其他美國銀行監管機構看齊,包括貨幣監理署(OCC)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這些機構近期也陸續取消「聲譽風險」作為銀行審查依據的做法。這反映出整體監管環境對「可執行性」、「客觀性」的重視正在上升。
聲譽風險仍可由銀行自評,風控責任未減
雖然官方監管不再將聲譽風險列入評估項目,但聯準會仍強調,銀行自身在決策過程中,仍可將聲譽風險納入考量。聯準會也提醒,銀行應維持健全的風險管理架構,以因應多元化的市場挑戰,並確保營運穩定。
為什麼取消聲譽風險評估?業界壓力是關鍵
取消「聲譽風險」評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來自銀行業長期施壓。業者認為,聲譽風險帶有高度主觀性,容易導致不一致的監管結果,甚至影響合法創新業務的推展。尤其在虛擬資產與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聲譽問題變得更模糊,也更容易產生爭議。
這項決策顯示,美國金融監管機構正朝向更透明、以數據為基礎的風險管理邁進,並試圖平衡監管與創新。儘管「聲譽風險」被從監管層面移除,但對銀行而言,公眾形象依然至關重要,只是現在,責任更明確地回到金融機構自身身上。
這篇文章 聯準會將不再監管銀行「聲譽風險」,改聚焦財務風險管理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