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6 日凌晨,XPL 在 Hyperliquid 平台上短短幾分鐘經歷了驚心動魄的行情:
05:36 垂直大額買單清空掛單簿,單筆交易金額從數萬到數十萬美元不等,XPL 價格被急速拉高。
05:36–05:55 由於內盤撮合主導,標記價格漲幅遠遠超過 CEX 外盤參考,導致大量空頭部位跌破維持保證金,系統啟動清算:清算單直接進入掛單簿,形成「清空掛單簿 → 清算 → 再清空掛單簿」正向循環,不斷推升 XPL 價格。
05:55 價格衝上高點,十幾分鐘內漲幅接近 +200%,同時大型持有者帳戶完成獲利了結,單分鐘獲利超過 1,600 萬美元。部分空頭帳戶在數分鐘內被清算數百萬美元。
05:56 市場深度回升,價格急速回落,XPL 合約市場恢復「常態」,但一批空頭已全數虧損。幾乎同時,Lighter 平台上的 ETH 永續價格也出現閃崩,短暫觸及 5,100 美元。
這反映的不只是單一平台問題,而是整個 DeFi 永續合約結構性風險的集中爆發。
大型持有者大賺,空頭全數虧損。即使低槓桿避險者也難倖免。
許多人認為 1 倍槓桿避險等同「無風險」。但這次事件中,即使提供大量抵押的 1 倍槓桿空單也在閃崩中被清算,損失數百萬美元。這讓不少用戶認為:「以後不碰這種隔離型市場」。然而真相遠比想像複雜。
XPL 事件後,討論焦點多落在「單一預言機依賴」或「缺乏倉位上限」,但這些並非核心癥結。
Perp 協議存在多種設計路徑:
Orderbook(掛單簿驅動)
Peer-to-Pool(資金池對手盤)
以及 AMM/Hybrid 的混合機制
本次爆發的是掛單簿型。其結構問題包含:
有效深度與籌碼分布
價格錨定依賴內盤成交
清算與掛單簿間的正向循環
至於「個人設置倉位上限」等方法,意義甚微。因為倉位可拆分到多個子帳戶或錢包,整體市場風險依然存在。所以閃崩並非惡意操控,而是掛單簿機制在低流動性環境下的必然宿命。
當你說「我看多 ETH」,背後本質發生什麼?
-若進行現貨交易,花 1000U 買 ETH,漲則獲利,跌即虧損。
-若為永續合約,繳交 1000U 保證金可開 10 倍多單,撬動 1 萬 U 部位,收益與風險同步放大。
這裡有兩大核心問題:
資金來源?
你獲利必然來自對手盤(空方),或由 LP(流動性提供者)資金池提供。
誰決定價格?
傳統市場:掛單簿成交直接反映價格,買盤強則價格上揚,這是市場趨勢的回饋。
鏈上永續:多數協議如 GMX 並無獨立撮合簿,依賴 CEX 預言機(Oracle)價格。
預言機(Oracle)價格多來自 CEX 現貨成交,表示鏈上成交量無法回饋至價格。
預言機雖有延遲,但根本問題在於:
鏈上開出 1 億 U 部位,外部現貨並無等量成交。
即是說,鏈上需求無法反向影響價格,系統風險被「積壓」於內部。
這與掛單簿模型相反:掛單簿價格過於敏感,易受操控;預言機價格回饋緩慢,風險積壓待爆發。
進一步衍生的問題是:現貨與合約價差(基差)如何調整?
傳統市場中,多方佔優時合約價格高於現貨。
永續合約引入資金利率調節:
多方過多 → 資金利率正,多頭付費給空頭;
空方過多 → 資金利率負,空頭付費給多頭。
理論上,資金利率有助於合約價格回歸現貨。
但鏈上 perp 問題更複雜:若現貨深度不足,即使資金利率極高亦難以矯正基差。尤其冷門標的,鏈上合約可能長期偏離現貨,淪為獨立的「影子市場」。
不少人以為只有冷門標的容易被操縱,主流資產無此問題,實則不然:鏈上現貨真實深度遠低於表象。
以各公鏈前三名代幣為例:
-Arbitrum 上,除 ETH 外主流代幣,在 0.5% 價差區間內實際深度僅數百萬美元。
-Uniswap 等頭部 DEX,即使是 UNI 這類「生態幣」,其鏈上現貨深度亦無法承受數千萬美元級瞬時衝擊。
這代表什麼?
有效深度經常遠低於帳面深度,尤其籌碼集中時,市場承壓能力更弱。
在這種環境下,操縱門檻並不高,頭部代幣在極端行情下也可能被快速拉高或砸低。
換句話說:鏈上 perp 的結構性風險,不是冷門市場的「例外」,而是全生態的「常態」。
此次 XPL 閃崩事件讓我們更清晰看見:癥結不在單一平台漏洞,而在於現有掛單簿與鏈上流動性間的結構矛盾。
討論「新一代 Perp 協議」設計,至少有三大重點值得深究:
LP 優先保護:無論掛單簿或 Peer-to-Pool,LP(流動性提供者)都是最脆弱環節。新協議必須把 LP 風控機制嵌入協議層,令 LP 風險透明、可管控,而非成為最終承擔損失者。
實踐探索與機會
理論設計相對容易,實際應用則充滿挑戰。
但已有一批新嘗試湧現:
風險控管前置:交易執行前先模擬市場健康度,提前篩除高風險操作。
合約與現貨池聯動:讓部位與現貨流動性互相牽動,避免系統風險積壓或瞬時踩踏事件。
LP 保護機制優先:將 LP 風控機制納入協議層,避免 LP 承擔損失。
此外,還需關注一項更重要的市場現實:
永續合約市場每年創造超過 300 億美元的手續費與收益分配。過去,這塊蛋糕幾乎由少數中心化交易所及專業造市商瓜分。若新一代協議能結合 AMM 技術,將「造市」拆解為流動性池,由更多普通參與者共享此市場紅利,這不僅是風險管控創新,更是分紅激勵機制的重構。
在探索路上,不少新項目也積極突破既有框架。例如 AZEx 基於 Uniswap v4 Hook 機制,嘗試將「預執行風控 + 動態資金利率 + 極端市場凍結」結合「LP 池化分紅」落地。
下週,AZEx 即將開放測試網,感興趣的讀者可至 [https://x.com/azex_io] 追蹤最新進展。
XPL 閃崩事件提醒我們:風險藏於協議本身,而非圖表數據。
現今 DeFi 永續合約大多仍依賴掛單簿,只要流動性不足、籌碼過度集中,類似事件必然反覆重演。
新一代 Perp 協議的真正競爭,不在 UI 介面、積分或返佣,而在於能否構建一個「價格發現、風險控管、LP 保護」形成良性閉環的新型協議,不再於極端行情下重演踩踏事件,更能讓 300 億美元市場收益分配從少數人手中回流更多參與者。
新一代協議必須同時解決風險、重塑收益分配機制。誰能兼具這兩點,誰就有機會定義下一世代 DeFi 永續合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