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什麼是Web 3.0 (Web3)?定義、指南和歷史
如果互聯網能夠在你甚至還不知道要詢問什麼之前,就準確地爲你提供你所需的信息,並以你想要的格式呈現,那將會怎樣?
這將無疑是一個不同的,或許是令人向往的——盡管有些令人毛骨悚然——互聯網體驗。然而,總有一天,這可能就是Web 3.0的現實,也就是下一個版本的網路。
根據支持者的說法,Web 3.0將使互聯網變得更加智能,人工智能將無處不在。全世界的數據將統一在一個所謂的語義網中。普通用戶將對個人數據的使用擁有比富有的公司更多的控制權。隨着人們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交換數字貨幣和數據,銀行將變得無關緊要。
Web 3.0 是否會真正成爲現實,尤其是在目前計劃的形式下,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我從未見過對 Web 3.0 的興趣比現在更高。公司們急於了解足夠的 Web 3.0 知識,以決定他們應該採取何種行動(如果有的話)。
什麼是 Web 3.0 (Web3)?
Web 3.0 描述了萬維網的下一個演進階段,用戶界面提供對互聯網上文檔、應用程序和多媒體的訪問。
Web 3.0 仍在發展中,因此尚無普遍接受的定義。即使是正確的拼寫也尚未確定。主要的分析公司如 Forrester、Gartner 和 IDC 在 "Web3" 和 "Web 3.0" 之間搖擺不定。
顯而易見,Web 3.0 大力強調去中心化應用,並可能廣泛使用基於區塊鏈的技術。它還將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來實現一個更智能、更具適應性的網路。
網路演變
Web 3.0 如果實現,將會取代之前的兩個網路世代。
第一代被稱爲Web 1.0,由蒂姆·伯納斯-李於1989年發明,他應用了1963年泰德·尼爾森提出的超文本概念來連結數字文本。伯納斯-李不僅編寫了第一個瀏覽器,還編寫了HTML和HTTP協議。他開始開發語義網軟件,以連結多個網頁上的數據,但硬件限制阻礙了其實施。
直到1993年,互聯網對公衆幾乎不爲人知,當時Mosaic (後來更名爲Netscape Navigator)作爲第一個流行的瀏覽器推出。隨後出現了類似的用戶友好的圖形瀏覽器,包括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以及後來出現的蘋果Safari。第一個流行的搜索引擎出現了——像Yahoo! Search、Lycos和AltaVista這樣的名字——盡管到2004年,谷歌已經將許多競爭對手趕出了市場。
在千禧年左右,專家們開始推廣他們稱之爲Web 2.0的改進型互動網路的理念。他們將現有的基本連接、主要是靜態網站的網路稱爲Web 1.0。伯納斯-李作爲《科學美國人》文章的共同作者,進一步完善了他的語義網概念。出版商蒂姆·奧賴利通過舉辦一個關於該主題的會議,幫助推廣Web 2.0。
幾年前,隨着社交網絡如Facebook的爆炸性普及,互動網路夢成爲現實。萬維網聯盟發布了語義網的標準。在同一時期,兩項重要的Web 3.0技術應運而生: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包括以太坊聯合創始人Gavin Wood在內的知名記者和技術專家開始推廣Web 3.0和Web3這兩個術語,以描述一個去中心化、語義感知的網路版本。
爲什麼Web 3.0重要?
如果去中心化的網路架構能帶來一些Web 3.0倡導者所承諾的好處,它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在網路上的互動方式以及企業如何通過商品和服務賺錢。
像亞馬遜、谷歌和母公司Meta的Facebook等Web 2.0巨頭通過以各種方式收集、集中和貨幣化數PB的客戶數據快速成長。Web 3.0的全球點對點網路可能成爲偉大的平衡器,使這些公司通過囤積數據而難以增長。個人將對網路內容以及誰能夠訪問和從他們的個人數據中獲利擁有更多的控制權。
我認爲Web 3.0商業機會可能會集中在利用這種新能力,爲個人量身定制網路產品和服務。例如,Web 3.0營銷功能可能會幫助企業在隱私和個性化之間找到比今天的網路更好的平衡。缺點是什麼?Web 3.0強大的隱私條款可能會成爲其當前數字營銷實踐的障礙。
不可更改的區塊鏈帳本提供的更大透明度可以改善客戶服務,因爲雙方都可以訪問他們交易的記錄。企業可能更容易使用去中心化應用程式來監控其供應鏈,以打破數據孤島並跟蹤供應商活動。在供應鏈參與者之間共享實時信息可以減少瓶頸並加快交付速度。
Web 3.0 也在作爲元宇宙的基礎設施方面至關重要,元宇宙是一個計劃中的虛擬 3D 世界,在那裏數字化身的人員 (avatars) 進行互動和商業活動。元宇宙和 Web 3.0 一樣,目前尚未存在,並將依賴於區塊鏈或類似的去中心化技術來構建其數據基礎設施和財務,以及 AI 以更好地響應用戶的需求。
元宇宙和Web 3.0在技術和概念上是相互依賴的,因此它們可能會並行發展。元宇宙可能不會出現,直到其Web 3.0基礎牢固建立爲止。
Web 3.0 將如何運作?
在 Web 1.0 和 2.0 中,HTML 定義了網頁布局和交付。在 Web 3.0 中,它將繼續作爲基礎,但它與數據源的連接方式以及這些數據源存儲的位置可能會有所不同。
許多網站和幾乎所有的 Web 2.0 應用程序依賴於集中式數據庫來提供數據並啓用應用功能。在 Web 3.0 中,應用程序將改爲使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沒有任意的中央權威。理論上,這種更民主的信息創建和驗證方式爲用戶提供了更多對網路及其個人數據使用的控制權。
Web 2.0和3.0之間的另一個區別是,Web 3.0將使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爲每個用戶提供相關內容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提供其他人提供的內容。雖然Web 2.0基本上允許用戶爲網站內容做出貢獻並有時進行協作,但Web 3.0很可能將這些任務留給語義網和人工智能。
因此,Web 3.0 將會更加 "智能" 和更具響應性,因爲數據將在伯納斯-李設想的語義網結構中更爲邏輯地組織,人工智能也將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數據。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作爲當今區塊鏈和 Web 3.0 社區中的一種新的治理機制,也可能通過將控制權從中央權威轉移給自我管理的數字社區而徹底改變網路管理。
而由於Web 3.0基本上是基於加密貨幣而非政府貨幣,金融交易將通過去中心化的區塊鏈進行,而不是通過當前的金融服務業務。
關鍵的 Web 3.0 特性和技術
Web 3.0的幾個關鍵特性定義了這個第三代網路可能會是什麼樣的:
去中心化。與前兩個網路世代的治理和應用大多集中化不同,Web 3.0 將通過一種不依賴於中央權威的分布式方式提供應用和服務。
基於區塊鏈。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使Web 3.0的分布式應用和服務成爲可能。通過區塊鏈,數據在一個廣泛分布的點對點網路中進行管理和驗證。區塊鏈還使用理論上不可變的帳本來記錄交易和活動,幫助驗證真實性並在區塊鏈參與者之間建立信任。
加密貨幣支持。加密貨幣是Web 3.0的核心特徵,預計將大幅取代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
語義組織。語義網的理念是對信息進行分類和存儲,以便基於人工智能的系統能夠被“教會”數據的含義。網站能夠像人類一樣理解搜索查詢中的詞匯,從而創建和分享更好的內容。
自主和人工智能。增加自動化是Web 3.0的關鍵特性,將主要由AI實現。配備AI的網站可過濾並提供用戶所需的數據。
雖然一些區塊鏈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中式的,但Web 3.0使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作爲其分布式數據模型的基礎。
Web 3.0 使用案例和應用
Web 3.0 的使用案例預計將從網路新的、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理解用戶意圖和偏好的能力中受益,並根據用戶控制的個人數據定制內容。大量內容將被自動策劃和提供,從而爲企業節省時間和金錢。
以區塊鏈爲基礎的Web 3.0將使基於如今廣泛使用的區塊鏈技術的新應用和服務成爲可能,包括:
NFTs. 非同質化代幣是用於創建和驗證數字資產所有權的獨特加密資產。NFT將在Web 3.0中發揮重要作用,創造和交換有價值的事物。
DeFi. 去中心化金融是一種新興的區塊鏈技術,可能構成Web 3.0去中心化金融服務的基礎。
加密貨幣。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是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使用密碼學來確保生成貨幣單位、進行交易和驗證所有權變更的過程。根據支持者的說法,加密貨幣將成爲 Web 3.0 的世界貨幣。
dApps。去中心化應用程式是基於去中心化區塊鏈的開源應用程序。它們可以被其他人擴展,所做的更改會記錄在區塊鏈的分布式帳本中。已經有用於中間件、慈善捐贈和社交媒體平台等數千個其他應用程序的dApps。
智能合約。作爲一種去中心化應用(dApp),智能合約已經成爲新區塊鏈應用的基礎,並預計將在Web 3.0中發揮核心作用。智能合約根據事件執行業務邏輯。它們是程序代碼,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合同——在大多數法域中,它們的法律地位仍不明確——但它們對變化條件的響應比傳統合同更好。它們將成爲區塊鏈用戶和應用之間信任互動的強大Web 3.0機制。
跨鏈橋。在Web 3.0世界中,將會有衆多區塊鏈,而跨鏈橋旨在提供它們之間的一些互操作性。
DAO。DAO 可以作爲組織單位,爲去中心化的 Web 3.0 服務提供必要的結構和治理,確保其可行性。
Web 3.0 的潛在優勢是什麼?
我不得不說,確切地指出Web 3.0的優缺點是很困難的,因爲大多數組件都是新的或仍在規劃中——而且它們都受到支持者的炒作,支持者往往忽視缺點。不過,以下是一些你可能期待的去中心化、用戶管理的網路的好處:
控制與隱私:用戶重新掌控他們的在線身分和數據,擺脫中心化服務提供商。
透明度:Web 3.0 允許更好地查看交易和決策。
韌性:通過去中心化網路提供的應用程序對單點故障的脆弱性較小。
預測智能與個性化。基於AI和ML的預測和個性化可以使網路對用戶更具響應性。
去中心化金融。這提供了進行交易的能力,包括購買和銷售產品和服務以及獲得貸款,而無需中介的批準。
Web 3.0的高度個性化內容和個性化商業可以幫助企業更接近消費者。
Web 3.0可能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Web 3.0有嚴重的潛在缺陷,商業領袖應該知道。這些包括:
復雜性。去中心化網路和智能合約給IT帶來了顯著的學習曲線和管理挑戰,更不用說普通的網路用戶了。
安全性。這些基礎技術的復雜性使得Web 3.0的安全性成爲一個真正的挑戰。智能合約曾遭到黑客攻擊,區塊鏈和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安全事件屢屢登上國家頭條。
監管問題。缺乏中央權威意味着幫助確保在線交易和其他網路活動對用戶安全的監管和合規系統可能無效或不存在。
技術要求。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往往資源密集,並且需要昂貴的硬件升級。它們還因其能耗而產生環境和成本懲罰。
技術選擇可能是企業在開發 Web 3.0 應用時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因爲區塊鏈、加密貨幣、NFT 和智能合約的工具層出不窮。還有一種名爲 Solid 的替代去中心化數據技術,由網路的發明者伯納斯-李提出。他表示,區塊鏈的速度太慢、成本太高且過於公開,不適合用作個人信息的數據存儲,他創立了一家公司 Inrupt 來商業化 Solid。
Web 3.0 會在何時發布?
Web 3.0 的許多內容已經到來,因爲區塊鏈及其應用越來越成爲現實。然而,從 Web 1.0 到 Web 2.0 的過渡耗時超過 10 年,大多數觀察者認爲,完全實施並將網路重塑爲 Web 3.0 可能需要同樣長的時間,甚至更長。
一些Web 3.0趨勢專家多年來一直在關注的趨勢正在開花結果。網路資產的代幣化已經開始發生。Gartner預測,到2024年,25%的企業將擁有去中心化應用,但會將其納入中心化應用中。社交媒體公司,特別是Meta,開始提供用戶創建的元宇宙內容。像星巴克和NBA這樣的主要品牌已經開始提供NFTs。
語義網絡在搜索引擎優化中已經存在多年。它們被網站用來結構化信息,以便像谷歌這樣的搜索引擎能夠更準確地掃描和總結其頁面。語義網絡通常面向特定的類別或功能,如產品或員工技能,以縮小詞匯編目任務。
包括谷歌、Meta 和微軟等 Web 2.0 巨頭最近向他們的一些產品添加了區塊鏈功能,並將其標記爲 "Web 3.0"——可能是爲了利用 Web 3.0 的炒作。
盡管如此,關於Web 3.0到來的預測 notoriously unreliable。一些樂觀主義者在15年前就期待它的到來。考慮到其核心技術仍在不斷發展並剛剛變得實用,Web 3.0很可能至少還需要十年的時間,這一觀點在行業分析師中得到了廣泛確認。
如何爲 Web 3.0 做準備?
準備 Web 3.0 的最佳方法是首先對其核心技術有一個基本的理解,然後積累使用 JavaScript 等經過驗證的 Web 開發語言的經驗,同時也要學習 Rust 這門在 Web 3.0 項目中日益流行的新語言。熟悉以太坊、Hyperledger Fabric 和 IBM Blockchain 等關鍵區塊鏈平台也很重要。前端開發,如用戶體驗和 dApps 設計,可能是 Web 3.0 技能中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Web 3.0 工具用於開發大多數關鍵組件,現已可用並日益普及。例如,Alchemy、Chainstack 和 OpenZeppelin 幫助開發者創建區塊鏈 dApp、加密貨幣錢包和 NFT,而 Chainlink 和 Fluree 等工具則專注於集成和數據管理。其他工具,包括 Casper、Ethernal 和 Solidity,專注於智能合約開發。
構建像Web 3.0這樣龐大的東西所需的重大努力顯然可能是一個分布在數百萬貢獻者之間的社區工作。如果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力,互聯網的未來可能最終看起來更像是人類與全球數字“頭腦”之間的共生關係,這種共生關係是像尼爾森和伯納斯-李這樣的遠見者所設想的集體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