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與鬱金香狂熱:爲何這種比較在更深入的審視下枯萎

隨着比特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批評者全力以赴地出現,重提舊有的論點。這些陳舊的指控再次浮現:將其標記爲一個龐氏騙局,聲稱它毫無價值因爲它不是實物,或者將其與臭名昭著的鬱金香狂熱進行比較。這些過時的攻擊似乎已經成爲每當比特幣引起注意時的標準播放列表。

鬱金香泡沫神話:批評者始終誤解比特幣

隨着比特幣 (BTC) 接近 $100,000 的裏程碑,批評者再次將其標記爲欺詐,稱其爲“在金字塔上建造的金字塔”。一些人甚至將其與荷蘭黃金時代的鬱金香狂熱相提並論。本週,一位X用戶評論道:

我們正處於現代版的1929年鬱金香泡沫中,一個數字化的幣試圖代表一種價值儲存。這只能以壞結局告終.

當然,許多比特幣愛好者對這個聲明提出了異議。timechainindex.com的創始人Sani反駁道:“既然你提到了鬱金香這個詞,我自動認爲[you]是無知的。”另一個人插話道:“不理解也沒關係。互聯網早期也發生過同樣的事情。”此外,所謂的鬱金香泡沫並沒有發生在1929年。

將比特幣與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相提並論,揭示了深刻的誤解。首先,鬱金香狂熱的故事通常被視爲誇大和戲劇化。歷史記錄確認,鬱金香泡沫,被廣泛認爲是第一個投機泡沫,始於1634年。在其巔峯時期,某些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高得離譜,直到市場在1637年2月崩潰。然而,現代研究表明,這種狂熱的程度和影響在許多流行敘述中可能被誇大了。

將鬱金香泡沫與BTC進行比較簡直是荒謬的。鬱金香是花朵——美麗,是的,但僅限於裝飾。而比特幣則是去中心化的、抵制審查的、可編程的貨幣。它解決了諸如匯款、金融主權和無信任交易等實際問題。比特幣的供應量固定在2100萬,稀缺性嵌入其代碼中。相反,鬱金香可以被無盡地培育。當這種意識在1637年到來時,泡沫破裂了。

此外,鬱金香泡沫是一個局部的荷蘭事件,涉及一小羣交易者。它如此微不足道,以至於幾乎沒有影響到更廣泛的荷蘭社會。相比之下,比特幣已經實現了全球採用,涉及數百萬個人、金融機構、企業,甚至像薩爾瓦多和不丹這樣的國家。鬱金香狂熱在1630年代持續了大約三年,而比特幣網路已經蓬勃發展超過15年——經歷了經濟週期、監管壓力和生存威脅。

比特幣不僅僅是數字貨幣;它由區塊鏈和三重記帳系統等革命性技術驅動。這些創新正在以其透明度和安全性改變行業。相比之下,鬱金香沒有這樣的網路效應。比特幣根據梅特卡夫定律蓬勃發展:網路的價值隨着用戶數量的平方而增長,因爲每一個新參與者都增強了其效用和信任。將比特幣視爲另一個鬱金香泡沫忽視了其技術基礎、效用和全球接受度。這就像將法拉利與馬車進行比較,僅僅因爲兩者都屬於“交通”.

BTC1.9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