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IOTA vs Bitcoin:爲什麼物聯網需要一個完全不同的區塊鏈?

robot
摘要生成中

問題的根源

如果你用過比特幣,就知道一個痛點:慢、貴、還得排隊等礦工打包。這對普通交易可能還能接受,但想象一下——你家裏的智能冰箱、空調、自動販賣機都需要實時交易怎麼辦?

Bitcoin的瓶頸:7筆/秒的吞吐量,$5-50的手續費。這對物聯網來說簡直是噩夢。

IOTA的黑科技:Tangle(纏結)

2015年,四位創始人(David Sonstebo、Dominik Schiener等)決定走另一條路。他們拋棄了"區塊+鏈"的經典架構,轉而採用有向無環圖(DAG)。聽起來復雜?其實很簡單:

傳統區塊鏈:交易→排隊→打包成塊→連結到主鏈→確認✓

IOTA Tangle:每筆新交易確認2筆舊交易→交易本身變成確認者→無需礦工✓

這就像從單車道高速變成網狀立體路網——不堵車。

核心優勢數據對比

指標 Bitcoin IOTA
吞吐量 ~7 TPS 理論無限
手續費 $5-50 0
確認時間 10分鍾+ 秒級
能耗 極高(PoW) 極低
挖礦需求 必需 無需

實際應用場景

想象這些已經在測試或規劃中的用例:

  • 智能城市:傳感器網路監測空氣質量、交通流量,數據實時上鏈
  • 工業4.0:機器間自動微支付,無中間成本
  • 供應鏈溯源:從工廠到終端消費者,每個環節都是自確認的交易
  • 醫療數據:患者記錄安全共享,患者可以直接將數據權益化

現狀與挑戰

好消息

  • 2017年市值曾衝到$150億
  • 已加入IoT聯盟標準組織
  • 主網上線,Coordicide項目持續推進中央協調器去中心化

壞消息

  • 2020年安全漏洞,損失$150萬,創始人出面賠償
  • 採用難度陡峭(DAG機制理解成本高)
  • 競爭對手衆多(Hedera、Quant等也在搶食IoT蛋糕)

MIOTA代幣現狀

  • 總供應量:27.79億 MIOTA(2015年一次性發放,無挖礦)
  • 主要用途:網路交易認證、抗垃圾機制
  • 定位:效用型代幣,非投資品

最後的話

IOTA不是要取代Bitcoin——它們解決的是不同問題。如果說Bitcoin是"價值互聯網的黃金",IOTA就是"物聯網的神經系統"。

當5G+IoT設備爆發時,那些需要每秒處理百萬筆微交易的場景,才是IOTA的真正戰場。現在還在發展期,但想象空間足夠大。

更新於2025年,技術持續迭代中。

IOTA-1.76%
BTC-3.9%
HBAR-4.3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