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萬億美元之爭:馬斯克與以太坊,誰該勝出?
撰文:Liam Akiba Wright
編譯:Saoirse,Foresight News
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身價突破萬億美元大關時,這不僅僅是個人成功的標誌,更將預示著經濟史邁入新階段 —— 在這個階段,個人影響力足以與主權國家匹敵。
作為一名比特幣持有者,我將中本聰提出的「去中心化財富」與「金融民主化」願景視為權力分散的藍圖,這一理念能降低價值體系對單一主體的依賴。然而,隨著資本、人工智慧與政策逐漸向馬斯克不斷擴張的商業帝國聚攏,他的崛起也揭示出我們偏離這一理念的程度之深。
「價值」的歸屬正再次走向集中,只不過這一次,掌控者並非政府或銀行,而是那些將技術轉化為槓桿工具的個人。
有人認為,比特幣是私有財產最純粹的形態:不可沒收、無國界、完全由個人掌控。從這個角度看,中本聰或許不會將「萬億富翁的出現」視為去中心化的失敗,而可能將其看作去中心化發展過程中合乎邏輯(儘管非預期)的結果。
馬斯克精心設計的「財富盛宴」
截至目前,特斯拉股東已批准一項薪酬方案 —— 若該方案設定的里程碑目標全部達成,馬斯克的淨資產有望增至 1 萬億美元。
在 11 月 6 日召開的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超過 75% 的投票支持了這項以期權為核心的多年期計畫。該計畫的薪酬發放設有明確前提:特斯拉需突破一系列營運與估值門檻,包括實現近 8.5 兆美元的市值,以及大規模部署自動駕駛技術與人形機器人。
特斯拉這一方案背後的數值邏輯,形成了一種反常的對比:單一個體的股權敞口,竟有可能超過四大主流山寨幣(ETH、USDT、XRP 和 BNB)目前市值總和。
如何衝過終點線:財富、權力與政策的博弈
若馬斯克的所有期權股份均歸屬並行權,在不考慮股權稀釋與融資影響的情況下,他的實際持股比例或達到 25% 左右。
按特斯拉 8.5 兆美元市值計算,僅其 27% 的股份價值就約為 2.295 兆美元。截止 2025 年年中,SpaceX(馬斯克 2002 年創立的美國私人航天製造商和太空運輸公司)在私人市場的估值已接近 3500 億美元,已有公開樂觀預測顯示,到 2030 年,該公司在國防與寬帶領域的估值將突破萬億美元。
關於 xAI(馬斯克 2023 年創立的人工智慧公司)的融資傳言,估值區間在 750 億至 2000 億美元之間。綜合來看,這份期權方案的「收益凸性」,將馬斯克的個人財富與少數「非此即彼」的結果深度綁定,其中最關鍵的便是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與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展。
而這些目標的實現,不僅受技術限制,更受政策制約。以加利福尼亞州為例,特斯拉目前僅持有加州汽車管理局(DMV)頒發的「帶安全駕駛員測試許可」,尚未獲得能開啟商業化運營的「無人駕駛測試與部署許可」。據加州政府記錄與路透社報導,打車服務的各階段推進,還需獲得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CPUC)的單獨批准。
正如科技媒體 Ars Technica 此前報導的調查所示,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對「完全自動駕駛(FSD)功能」的審查,仍是可能引發輿論關注的潛在風險點。
理性看待加密貨幣的「萬億美元挑戰」
目前,馬斯克的淨資產已超過任何單一山寨幣的市值。在加密貨幣領域,僅有比特幣的市值(超過 2 兆美元)高於他的個人財富 —— 而我對比特幣持充分樂觀態度,相信其表現將持續優於任何個人的投資組合。
市值排名第二的以太坊,近幾個月市值在 3900 億至 6000 億美元區間波動,當前約為 4000 億美元,比馬斯克的個人財富低約 1000 億美元。
接下來,我們不妨進行一些基礎的前瞻性建模分析:
保守情景:
若自動駕駛技術落地延遲、擎天柱(Optimus)人形機器人仍局限於小眾場景,到 2035 年,特斯拉估值或達到 3 兆美元。此時,馬斯克持有的 25% 特斯拉股份將帶來約 7500 億美元收益,再加上 SpaceX 5000 億美元、xAI 500-1000 億美元的估值,其總資產約為 1.3-1.35 兆美元。扣除期權行權成本、稅費與貸款後,其淨資產略低於 1 兆美元,甚至可能無法突破這一關口。
相比之下,若以太坊價格達到 5000 美元、流通量為 1.25 億枚,其市值僅約為 6250 億美元。
基準情景:
若特斯拉市值達到 5 兆美元,擎天柱率先在工廠投入使用,能源業務實現規模化擴張,馬斯克持有的特斯拉股份價值將達到 1.25-1.45 兆美元。疊加 SpaceX 1 兆美元、xAI 2000 億美元的估值,其淨資產突破 1 兆美元將成為「基本結果」。
而以太坊即便價格接近 1 萬美元、流通量為 1.2-1.25 億枚,總市值也僅在 1.2-1.25 兆美元左右。
樂觀情景:
若特斯拉市值達到 8.5 兆美元,自動駕駛出租車得到廣泛應用,人形機器人實現規模化量產;同時 SpaceX 估值向 2.5 兆美元邁進,xAI 估值突破 5000 億美元,馬斯克的個人財富將達到「數萬億美元」級別。
這種對比並非「個人英雄」與「技術協議」的較量,而是「股權期權收益」與「網路採用率」的競爭。
因此,若以太坊要在未來十年內超越馬斯克(旗下資產)、率先突破 1 萬億美元估值,在特斯拉市值不超過 3 兆美元的前提下,其價格需突破 1 萬美元。
億萬富翁的影響力與財富政治
然而,我認為圍繞這些數字的「社會敘事框架」同樣重要。
劍橋大學出版社發表的研究顯示,對超級富豪的崇拜,以及隨之而來的「精英主義」或「制度辯護論」觀念,會降低人們對財富再分配與累進稅制的支持 —— 這種影響在低收入群體中同樣存在。
政治學領域的長期研究表明,政策結果對富裕階層偏好的回應度,遠高於對普通公民偏好的回應度。這意味著財富的極度集中,可能轉化為持久的政治影響力。
與此同時,經濟學研究(如《經濟學季刊》及相關文獻)發現,與更富有的群體接觸,會降低個人的生活滿意度,同時增加炫耀性消費與借貸行為 —— 這種影響在收入分配的底層群體中尤為顯著。
2024 年哈里斯民意調查(Harris Poll)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億萬富翁為社會貢獻不足」;而英國的相關調查也表明,公眾普遍擔憂「超級富豪的政治影響力過大」。
這些並非圍繞名人的抽象輿論,而是億萬富翁的「光環效應」與媒體敘事反作用於財政預算、選舉投票與社會債務的具體渠道。
從規模視角定位倫理邊界
《福布斯》雜誌數據顯示,2025 年全球億萬富翁人數達到 3028 人,創歷史新高。而全球總人口約為 82.3 億,這意味着每 270 萬人中僅約 1 人能躋身億萬富翁行列。
目前全球尚無萬億富翁。據瑞銀(UBS)估計,全球家庭財富總額為 450 兆美元,1 萬億美元僅占其中的 0.22%。路透社對瑞銀數據的解讀顯示,全球成年人財富中位數僅為「數千美元」,超過 80% 的成年人財富不足 10 萬美元。
1 萬億美元的個人財富,約相當於 1 億至 1.3 億名「中等財富水平成年人」的淨資產總和。從百萬富翁晉級為億萬富翁的概率本就極低,將「萬億美元」視為公眾可追求的目標,在數字層面顯然不合邏輯。
政策選擇是影響「財富頂端群體」的關鍵變數。現行規則允許頂級財富不斷複利增長,而結合前文提到的「政策對富裕階層的偏向性」,民生領域的「可負擔性問題」(如住房、醫療成本)往往會被滯後解決。
正如經濟學家 Zucman 模擬、Oxfam 引用且《華盛頓郵報》報導的方案所示:對億萬富翁的財富徵收 2% 的定向年度稅,每年可籌集約 2500 億美元。這筆資金可用於資助公共產品或緩解生活成本壓力,同時適度縮小財富頂端與普通群體的差距。
在實驗性場景中,若社會文化從「個人英雄敘事」轉向「對進步的系統性解讀」,人們對累進稅制的支持度會顯著提升 —— 這將對「富豪崇拜」的溢出效應形成更溫和的制衡。
政策與公眾認知塑造萬億美元競賽
這些措施本身不會改變特斯拉的估值邏輯或加密貨幣的需求曲線,但能調整巨額財富所處的「外部環境」。
特斯拉內部的治理問題同樣值得關注:不僅是董事會,股東們也對期權的「收益凸性」進行了估值並予以批准 —— 這一過程回應了某類批評,卻又引發了新的爭議。
若各州監管機構與安全部門能有效管控「支撐該薪酬計畫的自動駕駛現金流」,那麼當前的公共監管體系,將在「價值數萬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期權」中扮演「上游把關者」的角色。
據路透社與加州車管所記錄,特斯拉要在關鍵市場實現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規模化運營,仍需獲得「無人駕駛測試與部署許可」;同時,NHTSA 的審查仍在持續推進。決定該薪酬計畫能否落地的,是這些審批的時間表,而非新聞發布會。
我們無需對馬斯克報以歡呼或嘲諷,也能清晰看待這場對比:
加密貨幣要達到 1-2 萬億美元規模,依賴的是「採用率、吞吐量與資金流動」;而創始人要積累 1 萬億美元以上財富,依賴的則是「少數技術突破與監管放行」。
人們可以讚賞馬斯克的執行力或技術創新,但無需推崇「富豪崇拜文化」—— 這種文化會削弱對財富再分配的支持,同時放大精英階層對政策的影響力。其中的邏輯顯而易見,是否崇拜則取決於個人選擇。
最終,無論首個突破 1 萬億美元的是個人還是網路,更重要的問題在於:我們希望賦予哪種體系以力量?是建立在個人野心之上的體系,還是基於集體認同與參與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