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lu
vip
幣齡 7.5 年
最高等級 1
用戶暫無簡介
近我又開始盯着 $ARB 看了,
有點那種——“莊家悄悄掃貨、散戶裝死”的熟悉味道。
這幣最近一直在 $0.4~$0.46 附近晃,
看着沒啥動靜,其實日成交量還有 3 億多刀。
就這熱度,還說市場沒人在意?我可不信。
再看下數據@arbitrum :
市值 22.9 億美金,FDV 42.5 億。
歷史最高 $2.39,最低 $0.245。
現在位置?離底不遠,離頂還早。
今年雖然還跌了 43%,
但過去 90 天悄悄漲了 19%。
典型的那種「沒人喊單,但圖越來越好看」的走勢。
反正我這種時候最警覺——
當大家都跑去追新 narrative,
老幣靜悄悄爬上去,才是最危險的甜頭。
不是信號哈,只是我個人那種老韭菜的第六感:
當空氣安靜得出奇的時候,往往有事要發生。
ARB-1.41%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一個老哥喫飯,他那種典型幣圈老油條,手裏啥幣都玩過。
喝了兩杯後我問他最近在搞啥,他就笑着說:
“別跟我聊什麼新 meme,我最近只幹一件事——拿穩 $BARD ,鎖死它。”
我還以爲他喝多了,結果他掏手機一翻數據:
0.25% @Lombard_Finance 總量已經被質押,2000 多人已經開始擼收益,
短短第二周,6.9 萬多枚 BARD 就全發完了。
我這才意識到,他玩的不是快進快出那套,而是——
真正的價值捕獲期。
他說,BARD 的質押邏輯其實很簡單:
1️⃣ 鎖倉支持 Lombard 的整個生態安全;
2️⃣ 每年最高 120% 的收益,不光靠利息,還有 Vault、LBTC、Babylon 那幾層疊加的激勵;
3️⃣ 所有數據全在鏈上,誰賺了多少,一清二楚。
“你想啊,”他繼續說,
“越多人鎖,流通的越少,供給緊了;
但又因爲治理、積分、未來激勵,那幫人還得繼續買。
這時候幣價不動都難。”
我當時就懂了,這不是單純的高收益,而是一種長期綁定的共識。
說白了,誰先理解這套邏輯,誰就在資本流動方向的前排。
他最後那句話我印象特深:
“以後 BitcoinFi 生態能跑出來的,不一定是炒得最兇的,
而是最早肯鎖、最早懂得讓資金沉澱的人。”
於是我那天回家就幹了同樣的事,
Stake $BARD
不爲短線,只想提前站在這場“比特幣金融重構”的起點上。
畢竟,這輪
BARD-5.66%
BTC-0.62%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前幾天跟我一個老哥喫飯,他那種典型幣圈老油條,手裏啥幣都玩過。
喝了兩杯後我問他最近在搞啥,他就笑着說:
“別跟我聊什麼新 meme,我最近只幹一件事——拿穩 @Lombard_Finance $BARD ,鎖死它。”我還以爲他喝多了,結果他掏手機一翻數據:
0.25% 總量已經被質押,2000 多人已經開始擼收益,
短短第二周,6.9 萬多枚 BARD 就全發完了。我這才意識到,他玩的不是快進快出那套,而是——
真正的價值捕獲期。他說,BARD 的質押邏輯其實很簡單:
1️⃣ 鎖倉支持 Lombard 的整個生態安全;
2️⃣ 每年最高 120% 的收益,不光靠利息,還有 Vault、LBTC、Babylon 那幾層疊加的激勵;
3️⃣ 所有數據全在鏈上,誰賺了多少,一清二楚。“你想啊,”他繼續說,
“越多人鎖,流通的越少,供給緊了;
但又因爲治理、積分、未來激勵,那幫人還得繼續買。
這時候幣價不動都難。”我當時就懂了,這不是單純的高收益,而是一種長期綁定的共識。
說白了,誰先理解這套邏輯,誰就在資本流動方向的前排。他最後那句話我印象特深:
“以後 BitcoinFi 生態能跑出來的,不一定是炒得最兇的,
而是最早肯鎖、最早懂得讓資金沉澱的人。”於是我那天回家就幹了同樣的事,
Stake $BARD 。不爲短線,只想提前站在這場“比特幣金融重構”的起點上。
畢竟,這輪行情,可
BARD-5.66%
BTC-0.62%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前兩天,我去朋友家蹭網課,他突然冒出來一嘴:
“哥,你知道嗎?現在開個合約DEX簡直不要太容易,@OrderlyNetwork 出了一鍵生成工具 Orderly One!”
我心裏嘀咕:
“啥?現在連我隔壁小王都能開交易所了?”
朋友興奮地給我演示:
“你看,只要接入他們的SDK,交易所就能上線,流動性自動共享,手續費還能自己調。別人都說這是‘Perp DEX as a Service’,連KOL都能開自己的小交易所。”
我點開生態面板一看——
哎呦喂,上百個DEX掛在榜上,但過去30天80%手續費收入連1,000美元都不到。
我忍不住笑:“這不是全民開小賣部嗎?熱鬧歸熱鬧,真賺錢的寥寥無幾。”
朋友想說服我:“別這樣,這能讓更多人快速上線啊!”
我搖搖頭:
“說白了,這更像是Orderly在推自己的代幣玩法。開個DEX得先掏$1,000,或者用$ORDER付還能打折。然後再搞回購、活動、宣傳……賺錢的重點其實是Orderly自己,不是每個小DEX。”
我繼續吐槽:
“再說了,現在大多數小DEX流量都是空投農民在刷,真正的用戶和交易量根本沒起來。誰能長期活下來?少數幾個真正有流動性、有玩家的DEX。”
朋友聽完愣了一下,又苦笑:
“唉,原來開DEX也不能隨便跟風啊……”
我擺手:“就跟開奶茶店一樣,光有門面熱鬧沒用,關鍵是能讓人天天來買單。”
然後我們倆就去喝咖啡,看着屏幕上那些一
ORDER-15.85%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在家摸魚,隨口跟朋友吐槽:
“現在的AI都太笨了吧?問一句答一句,像客服機器人。”
結果那天我刷到
@SentientAGI
的 ROMA。
原來它不是單個AI在回你,
而是一堆AI在協同幹活。
有的規劃、有的分析、有的寫內容,
像一個AI團隊一樣,把復雜任務拆開、並行完成。
我第一次用的時候,讓它幫我整理一個研究報告。
結果十幾秒就搞定,比我想象聰明太多。
後來我就開始混進
@SentientAGI
的 Discord,天天試ROMA,發點想法。
那種感覺像早期創業:
每個人都在摸索AI怎麼更聰明地合作。
現在想想,
這才是AGI該有的樣子——
不是一個AI回答問題,
而是一羣AI一起思考。
而且最重要的是,
@SentientAGI
還堅持開放,不被巨頭壟斷。
要我說,這才是真正值得參與的未來。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前兩天我在修手機,老板邊鼓搗主板邊嘆氣:
“現在AI太不靠譜了,我讓它查個故障代碼,它一本正經地胡扯,還說自己有80%把握。”
我笑了:“你這不是修手機,是修AI的自信心。”
這讓我想到最近很有意思的一對組合——
@Mira_Network 和 @irys_xyz。
倆項目像是AI世界的“真話警察”和“證據倉庫”。
先說Mira。
它的邏輯很像那種“開班會集體投票”的老師。
每次AI說了啥,Mira就拉一堆不同的AI來聽證:
A模型說對,B模型說不對,C模型猶豫一下。
然後系統自動投票、對比、取平均,
最後留下“大家都認同的那份真話”。
你以爲完了?沒有。
AI之間的脣槍舌戰會產生一堆驗證記錄,
從“誰發言”“誰投票”“誰籤字”到最終的共識結論,
每一步都得被安全保存。
這時候如果存錯了地方,
那不就相當於“真話被裝進了假保險櫃”嗎?
於是irys出場。
它是那種“不賣故事只賣證據”的基礎設施。
專門幫這些驗證數據上鏈、加密、全球復制。
就像你寫日記,它幫你同時存在100個保險櫃裏,
還加密鎖死,誰都改不了。
最厲害的是,它的成本模型特別“平民化”,
可以支撐從TB到PB級別的AI數據,
比傳統鏈存便宜得多,還能滿足AI系統對低延遲的需求。
而Mira這邊也不閒着,
用PoW+PoS混合機制讓節點參與驗證,
誰亂搞數據,直接扣質押——這套機制比AI自己講道理靠譜多了。
現在Mir
MIRA-4.82%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聽朋友吐槽:“現在AI啥都知道,連我點奶茶幾分糖都能預測。”
我笑着回:“要不你試試個能藏得住祕密的鏈?叫@BeldexCoin。”他一臉懵,我繼續講:
“你可以把Beldex想成區塊鏈世界裏的‘安靜內向型選手’。
別的項目忙着搞熱度,它已經悄悄把一個完整的隱私世界搭好了。”
大多數人以爲它只是“隱藏交易”的那種隱私幣,
但其實它已經往前走了一步——

等以後隱私AI真成趨勢,
你會發現——
原來最安靜的Beldex,
才是那個早就布好局的狠角色。一句話總結:
別人還在討論“怎麼保護隱私”,
而Beldex已經在教AI怎麼幫你保護隱私。
BDX-1.95%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隔壁桌倆程序員在聊。一個說:“兄弟,我女朋友發現我錢包地址了,昨晚直接查到我私藏的小金庫。”
另一個噴笑:“你這不是去中心化,是‘去隱私化’!”
聽着我心想,這不就是現在整個 crypto 圈的問題嗎?
大家天天研究 DeFi、AI、meme 幣,搞得熱火朝天。可有誰還在乎隱私?
錢包、交易記錄、鏈上數據,全都裸奔。
結果我最近刷到一個項目——@zama_fhe 。
這玩意兒一看就不一樣:專門搞隱私的,而且不是那種喊口號式的“我們重視用戶數據安全”,而是真刀真槍地在技術上搞突破。
它用的是一個聽起來像科幻的東西——全同態加密(FHE)。
聽不懂沒關係,我也一開始懵。
通俗點說,這玩意能讓別人在不打開你鎖的文件箱的情況下,幫你算帳、驗證、處理數據。
比如你想計算收益、訓練AI模型,但數據全是加密的,他照樣能跑完流程,結果還對。
Zama 就是把這玩意變成現實的公司。
創始人 Pascal Paillier 和 Rand Hindi,都是加密圈的老怪物。
估值破 10 億美金,拿了 1.5 億融資,Pantera 領投。
別的公司光講故事,他們直接上產品線:
fhEVM:能跑加密智能合約
Concrete ML:AI 在加密數據上跑
TFHE-rs:Rust 寫的高性能庫
而且他們最近進度猛到離譜。
7 月就上線了公共測試網,9 月推了開發者計劃、Bounty賽季10,還拉了 Open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以前我在咖啡店認識一個哥們,叫老李,典型的“老幣圈”人。
他那種人你一看就知道——手機裏開着五個行情軟件,桌上擺着兩臺電腦,一邊喝拿鐵一邊盯K線。
每次新項目出來,他比誰都快。
“兄弟,這個新DEX要顛覆Uniswap啊!”
結果三天後,羣沒了、幣價腰斬、流動性蒸發。
我問他:“你咋每次都被卷進去?”
他說:“沒辦法,幣圈節奏太快,慢一步就沒肉喫。”
直到有一天,他開始變得不慌不忙。
我問他最近搞啥,他淡定地說:“我在研究 @OrderlyNetwork。”
我還以爲又是個短命DEX,結果他笑了笑:“不,這家不一樣。它不是在卷熱度,是在修地基。”
他給我解釋:
現在幣圈一堆交易所、L2、DEX,其實都在用各自的一套撮合、流動性池,
每個平台都在重復造輪子。
而 Orderly 的思路,是把“交易的底層邏輯”抽出來,做成共享的基礎設施——
一個所有人都能接的、流動性深、速度快的“底層引擎”。
簡單講,別人開超市都自己搭貨架、自己進貨,
Orderly 是直接幫全城的超市打通供應鏈。
這玩意一旦穩住,別人全得接上去。
我那時才明白,真正牛的項目不是天天喊“顛覆誰”,
而是那種——哪怕你沒聽過它的名字,但它在後臺默默讓整個行業順暢運轉的。
老李說:“幣圈就像城市,有的在蓋樓,有的在修地基。
Orderly 修的是那種你看不見、但哪棟樓都離不開的地基。”
因爲每個週期,喊得最響的往往先涼;
UNI-0.19%
ORDER-15.85%
查看原文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GateUser-20320777vip:
衝就完了💪
  • 熱門話題查看更多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