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香港區塊鏈政策何以“反復”?
今年 8 月初我去香港的時候,正是香港穩定幣和 RWA 熱度的階段性頂點。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裏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
“隨着美國及香港本地的穩定幣立法,以及由此驅動的股市和幣市行情,香港現在人人熱議穩定幣和 RWA,每張飯桌上都在討論最近的行情和市場傳聞,傳統金融的巨擘們開始積極參與 crypto 機遇,一大批傳統互聯網和 AI 的創業者奔赴香港尋求 Web3 融合之道,來自傳統行業的很多具有前瞻眼光的企業家也開始關注 crypto,甚至我們在酒店大堂裏討論穩定幣和 RWA 也會引來旁人好奇的詢問與交流。此種盛況,2018 年之後好像就沒有體驗過。來港之前,我猜測目前全球 crypto 的中心在紐約,但正好我熟識的一位華爾街銀行家剛剛從紐約到香港,他對我說,香港的 crypto 熱度遠超紐約,所以如果以熱度來排名的話,現在的香港絕對是全球第一。”
時間僅僅過去不到兩個月,香港就傳來了復雜的信號。一方面,不久前港府在一份重要的綜合性報告裏繼續表態將要推進穩定幣和代幣化資產的發展,這表明香港的加密行業政策並沒有實質性變化。另一方面,一些媒體報道和傳言消息交叉證實,內地監管當局對於中國大陸金融機構赴港參與 RWA 業務的政策有重大轉變,波及香港,使外界對香港加密產業的前景產生疑慮。據說現在香港的 crypto 熱度陡降,以至於上面那段文字現在讀來已經有點“憶昔開元盛世時,小邑猶藏萬家室”的滄桑感。我很慶幸因爲美國的行程耽誤了原先計劃好的一篇分析文章,否則現在讀來難免會有些尷尬。
這不是第一次了。猜測什麼時候香港 crypto 政策“大的要來了”,是中文 crypto 社區裏一個經久不衰的討論熱點。而對於監管政策猶豫反復嘆息悲鳴,也跟李谷一的《難忘今宵》之於央視春晚一樣,是每一輪討論的收尾曲目。
不必懷疑,信號矛盾,說明事情本身就是不簡單,政策反復,說明決策者面對的形勢就是錯綜復雜。所以,在此時此刻,我們一是判斷監管會怎麼做,二是要決定自己怎麼做。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的判斷是這樣的:監管會允許香港以本地資源爲限充分參與美國主導的區塊鏈數字經濟,但嚴格限制內地個人和企業深度介入其中。
擺事實,講道理。現在的形勢是這樣的: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前景已經清楚了,但是其政治經濟後果還不確定。
隨着美國亮牌,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已經明確。如果再有人一臉不屑地質問你,“區塊鏈除了炒幣還有什麼用”?那你就把這個回答甩到他的臉上:在區塊鏈上將建成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高效的資源配置網路。二十年之內,人們將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數字貨幣買賣任何資產。資本、未來現金流、控制權、數據權利、AI 算力、機器人的指揮權、能源和一切可數字化的物品將在全球範圍內以秒爲時間單位跳躍流動,一切未被智能合約化的監管規則、資本管制和市場藩籬,都將如十九世紀的閉關與海禁政策一樣形同虛設,搖搖欲墜。簡而言之,區塊鏈就是數字經濟 WTO。
這樣一個高效的資源配置網路能夠把市場效率推向極致。但是,所謂市場效率,就是“各得其所”。在理想世界裏,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好消息,但是在現實世界,把誰的資源配置給誰來幹什麼,遠遠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特別是,這一場數字經濟大航海事件,不是發生在托馬斯·弗裏德曼寫作《世界是平的》的“大調和”的歷史階段,而是發生在美國政治評論刊物《新共和》認爲神似一戰前夕的歷史階段,因此它就注定無法只是一個單純的普惠的金融科技進步,而是必然會被每一個人放在勝負的天平上反復衡量。
勝負的結果,怎麼強調也不過分。除非這個資源配置網路無法建成,否則,一個個人、一家公司、一個國家未來幾十年的興衰榮辱,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其在網路中的位置。正如一個人的權力和財富主要取決於他在社會網路中的位置,而不是個人的智力和體力,一個經濟體在數字經濟中的權利和財富,也將主要取決於它在區塊鏈經濟網路中的位置,而不是它自身的生產力。作爲一項技術,區塊鏈要創造的是一個新的數字經濟秩序。秩序也是產品,而且是一切產品中最重要的產品。因此我的看法與與大多數人不同,一個經濟體在未來的數字經濟秩序中所處的位置,比它擁有的 AI 算力要更重要。
然而,推測自己在區塊鏈秩序中的位置非常困難。除了規則的制定者之外,市場從來不向任何人提供承諾。加入這個網路,可能成爲贏家,也可能成爲輸家。
這種不確定性對於一個經濟體的決策者來說可能令人額外糾結。我嘗試把這種糾結程序化爲一組 “如果-否則” 的邏輯嵌套:
如果 我能作爲規則制定者主導區塊鏈經濟 則
加入並主導。
否則,如果 我能得到可以接受的結果 則
加入並參與。
否則,如果 我不加入也能成爲贏家,或者至少不淪爲輸家 則
不加入,閉關禁海,光榮孤立。
否則,如果 我能作爲規則制定者另起爐竈,則
不加入,並另起爐竈。
否則——那就意味着不加入一定會輸,另起爐竈也沒有機會,則
加入,長期周旋。
對照這個邏輯,對於川普政府激進的區塊鏈政策,我們就不難理解了。美國無非是在第一個判斷分支就回答了 Yes,它的主要策略也不僅僅是參與而已,而是要主導並且訂立規則。
而全世界大多數其他經濟體,可能還在計算得失,也可能還在觀望。也許這件事情未必發生?也許下一屆美國政府能把盤子翻過來?也許再觀望幾年再說?
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因爲美國正在全速奔跑。
繼 7 月份美國通過穩定幣法案之後,接力棒現在交到了美國證監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這兩個部門的步伐比原先最樂觀的預期還要更快,計劃快速推動美國所有上市公司股票和債券上鏈,並於年底之前推出大幅度放松數字資產交易的新監管框架。這意味着到明年的時候,全世界數億“數字經濟遊民”將能夠用穩定幣購買美國企業的股權和債權,並得到美國監管體系的保護。一旦美國搶先成爲這個網路中唯一的“正規軍”,那麼它就會像闖進養蜂場的狗熊一樣,把嘴巴穿過每一道數字藩籬,吸食全世界的數字蜂蜜。區塊鏈將晝夜不停地向美國的政府和企業泵送金錢、數據、算力資源和權力,嘗到甜頭的美國將不再回頭。
留給猶豫的時間不多了。
在所有的“其他”經濟體中,中國是最特別的。就實力而言,中國是唯一一個有機會與美國爭奪鏈上數字經濟主導權的經濟體。雖然這件事情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但也並不意味着不能後來居上。在這方面中國有成功的經驗。現在的問題是,對於這個正在構建中的新經濟網路,人們了解得還非常有限,無法像當年加入 WTO 的時候那樣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香港就是扮演這樣一個實驗田的角色。既要參與遊戲,探索路徑,培養人才,又要防止試驗的擴大化,過早把風險和不確定性引入內地。
這一邏輯與當前香港監管當局的態度較爲吻合。如果我的猜測不錯,那麼這種監管思路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
而對於身處海外的華人區塊鏈從業者,這就意味着,參與有空間,但操作有界限。在香港參與美國主導的區塊鏈經濟,這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純鏈上的 DeFi 業務,必成爲兵家必爭之地。但與此同時,對於來自內地的資金和資產要反復核查,確保合規,特別是前一段時間熱火朝天的內地資產 RWA 化,則屬於高風險操作,需格外謹慎。
就個體而言,眼下是整個行業換籌碼、換規矩、換玩家的時間窗口,斷不可因爲一些局部監管政策上的不明確而逡巡不前,貽誤時機。我認爲,香港的政策所有反復,但留出來的空間足夠。特別是從 DeFi 切入,充分利用美國監管框架對於 DeFi 的寬容窗口,未嘗不能大有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