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廣場用戶們,廣場使用界面全新升級啦!煥新體驗分享活動火熱進行中!
🎁 我們將精選 10 位幸運分享用戶,每人獎勵 $10 合約體驗券!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上 #我的广场升级体验 標籤發帖,分享你的使用感受,比如界面風格體驗、細節功能變化、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或優化建議等;
3⃣️ 帖子內容需至少 30 字,並且只帶本活動標籤;
廣場界面煥新介紹文章:https://gate.com/post?post_id=14774358&tim=ARAbClhcBQNwWRIVGAoGBB5QX1sO0O0O&ref=BFlBUFwL&ref_type=105
活動截止時間:2025/10/26 18:00(UTC+8)
你的體驗是我們持續優化的動力!趕快參與和大家分享吧!
流動性割裂與鏈抽象:限制RWA發展的元兇
作者:白丁,仙壤
區塊鏈技術正在重塑全球金融體系,而RWA已成爲連接傳統金融和DeFi的橋梁。房地產、藝術品、債券、黃金等傳統資產一旦轉化爲鏈上代幣,便可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資產流動和所有權分拆,這是一場毋庸置疑的金融技術革命。
根據當前的市場數據,非穩定幣類RWA的市值已達337億美元,2030年有望突破萬億。一切成績得益於區塊鏈在資產托管與流通層面的免信任和透明化,但很顯然,RWA也在面臨流動性碎片化和安全層面的挑戰。
RWA的概念源於區塊鏈對傳統資產的數字化改造,將實物資產映射爲可編程的代幣,從而吸收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性。根據最新報告,RWA代幣化市場正以年復合增長率(CAGR)超50%的速度擴張,背後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DeFi的成熟、監管環境的改善以及機構投資者的湧入。
對於傳統行業的公司而言,發行RWA具有多重積極意義。
首先,它拓寬了融資渠道。傳統融資方式往往依賴於銀行貸款或股票發行,但這些方式門檻高、週期長。通過RWA,公司可以將房地產或知識產權等資產代幣化,直接吸引全球的投資者,實現低成本融資。例如,一家房地產公司可以將物業分拆爲數千份代幣,每份僅需數百美元,這種低門檻的方式可以極大程度降低融資成本。
其次,RWA提升了資產流動性。如藝術品或私募股權往往流動性極差,交易從提出到成交動輒數月,如果通過鏈上化的RWA代幣,這些資產隨時可在二級市場即時交易。
然後,RWA促進了金融業務創新和風險的有效分散。傳統投資機構可通過代幣化創建新型金融產品,如收益代幣(yield-bearing tokens),代幣投資者可以從資產收益中獲取分紅。同時,房產等重資產的RWA化可以分拆所有權吸引多元化的投資者,有效分散風險。
此外,RWA還增強了某些公司的競爭力。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採用區塊鏈技術的公司更易獲得Web3生態內資源以及投融資機構的青睞。如去年8月,朗新集團與螞蟻數科合作完成全國首單基於新能源資產的RWA方式融資,將朗新擁有的部分充電樁作爲RWA錨定資產,融資金額達到了一億人民幣。
總體而言,RWA可以爲傳統公司注入活力,幫助它們從封閉的本地市場轉向全球範圍內的開放體系。然而,盡管RWA意義非凡且發展迅猛,一個核心痛點卻制約了其增長:Web3世界中,公鏈太多了,流動性被分置在上百條公鏈上,割裂極其嚴重。
其實類似的現象在傳統互聯網領域也屢見不鮮。在萬維網(WWW)成爲主流的文本數據傳輸協議之前,曾存在多個競爭對手,如Gopher、Archie、WAIS、Usenet和BBS等,這些系統或協議都能提供文件檢索、論壇交流或文件傳輸功能,但因爲種種限制因素最後各自爲政,沒有建立起統一高效的共識。
而蒂姆·伯納斯-李在1989年提出萬維網的概念後,憑藉超文本連結、多媒體支持和用戶友好性實現了快速普及,到1995年,萬維網基本確立了主導地位,結束了互聯網文本傳輸協議魚龍混雜、互不兼容的狀態,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統一、開放、包容的網路體系。
相比於傳統互聯網,區塊鏈由於和金融資本、地緣政治等因素深度綁定,長期缺乏一套統一的標準;再加上人人都想做公鏈,即使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還遠未像傳統互聯網一樣實現技術標準上的統一,時至今日依然是多極化的狀態。很多公鏈都有自己的一套技術標準,更有自己獨立的生態,這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流動性碎片化:
如Ethereum、Solana、Sui等不同公鏈各有優勢,但資產無法無縫跨鏈流動,交易者被迫局限於特定鏈的流動性池中。
例如,一款在Ethereum上發行的RWA代幣,可能無法輕鬆地轉移到Solana上去。這一痛點放大爲系統性問題。
首先,流動性不足導致價格波動大。單鏈RWA的交易量往往有限,容易受大戶操控,投資者面臨高滑點風險
其次,機會成本高。用戶需在多鏈間切換錢包和資產,增加操作復雜度和安全隱患。
第三,從生態視角,單鏈發行阻礙RWA與DeFi的深度整合,無法充分利用跨鏈DeFi收益獲取或借貸機會。
這就是區塊鏈的“孤島效應”,不同鏈的共識機制和代幣標準(如ERC-20 標準和 SPL標準)不兼容,資產轉移又需要依賴跨鏈橋,而這些橋往往是系統中最薄弱的環節。跨鏈橋不僅影響了RWA的發展,更限制了整個區塊鏈行業的發展。
當前跨鏈技術及其痛點
爲解決區塊鏈孤島問題,各種跨鏈技術應運而生,但大多數解決方案都無法完美的實現多鏈流動性的轉移,更何況很多跨鏈橋並不支持RWA資產。時至今日,最簡單粗暴的多籤跨鏈橋依然佔據主流,但這種方案已經出現了無數故障。截至2025年6月,跨鏈橋遭黑客攻擊造成的損失超過28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多籤跨鏈橋。
對於RWA而言,由於其涉及高價值實物資產,任何安全漏洞都可能導致巨額損失,這比單純的Web3問題復雜得多,也難解決的多。所以,跨鏈問題成爲了RWA的發展瓶頸之一,如何高效調動多鏈生態內的流動性是個嚴肅的問題。
傳統跨鏈橋的另一個顯著痛點是延時過長。多籤橋的驗證需要多個節點達成共識,從Ethereum到Solana的資產轉移可能需要數分鍾到半小時,而習慣了傳統金融體系裏即時支付的人顯然無法忍受這一點。在高頻交易場景下,高延遲會嚴重制約RWA的流通效率,特別是在市場波動時,秒級延遲就可能導致大額損失。
跨鏈橋的操作體驗又是一大瓶頸。舉個簡單的例子:普通用戶若想用A鏈的B幣購買C鏈的D幣,及所謂的”BCHD交易“,需經歷繁瑣步驟:先在A鏈DEX兌換爲兩條鏈共有的資產,再通過跨鏈橋轉移到C鏈,最後在C鏈DEX完成交易。
整個過程需要用戶至少在三個dApps中手動完成,這不僅涉及多鏈錢包切換、gas費支付,還需理解橋接協議的操作邏輯,非資深Web3用戶根本難以駕馭,潛在Web3用戶因跨鏈操作復雜而放棄參與鏈上交互的,幾乎要佔到95%以上,極大限制了RWA的普及和Web3生態的擴展。
鏈抽象的興起及案例研究
根據上述分析,傳統跨鏈橋在安全性、速度和用戶體驗上的局限,已難以滿足RWA快速增長和Web3生態擴展的需求。中心化風險、交易延遲以及繁瑣的操作流程,不僅阻礙了RWA資產的全鏈流動性,還限制了非資深用戶的參與,拖累了Web3的普及進程。
在這一背景下,鏈抽象(Chain Abstraction)作爲一種新興理念逐漸受到關注,爲解決跨鏈互操作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鏈抽象是Web3的一個宏大願景,指的是通過單一用戶界面屏蔽各種復雜的操作細節與繁瑣的組件,讓用戶無需感知各大公鏈和流動性池的存在,可以在單一平台一鍵式的交平台幫助用戶自動獲取不同公鏈生態內的流動性,通過“解析用戶意圖→拆單→路由→成交”的方式提供最佳的交易體驗。
比如在UniversalX平台內,我們可以看到CRV代幣在4條公鏈上的流動性分布情況,平台可以把用戶的大額買單自動拆分爲多筆小額買單,分別在不同的池子裏交互,以獲得最小的滑點磨損。要實現這種效果,背後必須有一套成熟的全鏈交互體系。
除了UniversalX,其他的一些前沿項目已開始充分探索鏈抽象和意圖平台的潛力,嘗試通過無橋互操作和統一結算機制,重塑RWA的發行與流通模式。
以PicWe爲例,該方案通過omni-chain基礎設施聚合全鏈流動性,以及一鍵發行RWA,爲AK BUURA能源集團的Isfayram一期小型水電站,通過RWA公開募資100萬美元。圍繞着PicWe的全鏈RWA解決方案,我們可以更深入的認識到鏈抽象對RWA的影響所在。
PicWe爲IRO(首次公開RWA發行)的RWA資產構建了一套以穩定幣WEUSD作爲交換媒介、以用戶意圖爲導向的全鏈swap系統,核心在於消除傳統橋接的依賴。這種設計屏蔽了鏈間操作的復雜性,優化了流動性和安全性。
PicWe的鏈抽象實現以Chain Abstract Transaction Model (CATM)爲核心模型。這一模型本質上是一個分布式交易協調框架,在PicWe接入的每一條鏈上部署標準化合約,這些合約充當狀態同步和執行節點。不同於傳統跨鏈方案依賴中介橋的“鎖定-鑄造”流程,CATM採用意圖驅動的執行邏輯:
用戶在源鏈提交交易意圖,系統通過合約網路自動匹配和結算,而無需用戶手動幹預鏈間轉移。 這一抽象層將多鏈視爲一個邏輯統一體,用戶感知到的僅是一個單一的交易入口,底層則由合約處理驗證、路由和釋放,確保意圖在多鏈間原子化執行。
支撐CATM的關鍵技術是Omni-Chain Permissionless Bidding Orchestration Protocol (OPBOP),一個開放式競價協調協議,允許任何流動性提供者(LP)無許可參與跨鏈訂單匹配。OPBOP的工作原理類似於一個去中心化的拍賣市場:
當用戶發起跨鏈購買意圖時,協議廣播訂單細節到目標鏈的合約池,LP們基於實時報價競標提供所需資產。競價過程嵌入時間衰減機制——初始報價較高,隨着更多LP響應,價格漸降,直至達到最優匹配。
這樣一來,不僅實現了低門檻的流動性注入,還可以通過經濟激勵鼓勵LP主動橋接供給缺口,避免了傳統橋的靜態鎖定。
如果說OPBOP是PicWe完成鏈抽象swap的技術基礎,穩定幣WEUSD則是這一過程的重要媒介。
WEUSD由用戶抵押USDC進行1:1鑄造,可以隨時贖回。在我們前文提到的”BCHD交易“的具體過程,A鏈的B幣先swap成A鏈的WEUSD,再由PicWe的智能合約自動轉化爲C鏈的WEUSD,最後再swap成D幣。這個過程整個都在PicWe交易所中一鍵完成,用戶根本感知不到跨鏈橋和WEUSD的存在,就好像自己的B幣直接換成了D幣。
在DeFi中,WEUSD將作爲借貸抵押物,實現多鏈yield farming;在RWA平台,它橋接TradFi資產如債券或房地產代幣,確保合規流通,並承接RWA資產的收益結算;在跨鏈支付中,WEUSD成爲全鏈交換媒介。
隨着PicWe接入的鏈越來越多,甚至接入所有公鏈後,WEUSD將成爲整個區塊鏈生態的結算層,爲DeFi、RWA平台、跨鏈支付提供支持。如果這一進程能夠有效推進,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一套標準化的RWA全鏈流動協議出現。
結語
RWA的崛起爲Web3開啓了連接傳統金融與去中心化生態的廣闊前景,但跨鏈流動性的碎片化、安全隱患和用戶體驗的復雜性,始終是制約其潛力的核心痛點。單鏈發行導致的孤島效應、傳統跨鏈橋的高成本與延遲,以及非資深用戶的參與門檻,共同抑制了RWA的全球流通與Web3的創新活力。
鏈抽象作爲新興範式,屏蔽了多鏈操作的復雜性,爲資產無縫流動提供了可能。鏈抽象不僅有望破解跨鏈互操作性困境,還能爲RWA賦予更高的資本效率與安全性。也許未來鏈抽象技術的成熟之際,跨鏈問題真正得到解決,才能推動RWA從百億邁向萬億市場,真正實現傳統與數字金融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