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員Lummis呼籲建立“比特幣國家儲備”,作為應對國債危機的唯一解決方案

美国参议员 Cynthia Lummis 近日表示,美国应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以对冲不断膨胀的国家债务。她认为,比特币储备是唯一能从根本上平衡美国财政负担的方案,并透露财政部与白宫正在研究多种结构性路径,包括利用被查获的比特币资产作为储备基础,而非重新评估黄金或通过新支出购买。

比特幣儲備:美國應對國債危機的“戰略武器”

美国参议员 Cynthia Lummis 日前在一次公開演說中指出,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是幫助美國應對龐大國債負擔的“唯一可行方案”。

她讚揚了特朗普總統及其團隊在推動該提案中的積極態度,並強調此舉不僅是金融創新,更是國家戰略層面的必要調整。

Lummis 表示,比特幣儲備的核心理念是將比特幣視作“平衡資產負債表的對沖工具”,隨著時間推移,該儲備的價值將自然增長,從而增強美國的主權資產結構。

在她看來,比特幣的稀缺性與長期升值潛力,使其成為現代版“數字黃金”,有潛力成為國家級儲備資產的新支柱。

白宮與財政部審議多種儲備結構:不再依賴黃金重估

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Lummis 透露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與白宮經濟顧問團隊正在研究如何建立比特幣儲備體系,而不必再依賴傳統的黃金重估機制。

所謂“黃金重估”(Gold Revaluation)是指政府透過調整黃金資產帳面價值來釋放財政空間,但這一模式在通膨與債務壓力下已顯局限。

她指出,當前討論的方案包括直接以政府掌控的被查獲比特幣作為儲備基礎,避免財政部在公開市場上大量購入 BTC,從而實現“預算中性”(Budget-Neutral)的政策目標。

比特幣儲備資金來源:從沒收資產中提取,不增加新支出

在融資機制方面,Lummis 表示目前暫無新增支出計畫。根據 3 月發布的官方政策說明,美國財政部已掌握的部分比特幣資產將成為儲備的起點。這些 BTC 來源於刑事或民事沒收案件,例如此前美國政府從黑客及犯罪集團沒收的近 130,000 枚比特幣,按當前價格計算已超過 340 億美元

這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主權級比特幣持有國”之一。

根據財政部 8 月發布的指導意見,後續儲備擴充將透過“預算中性”策略進行,避免使用納稅人的新資金投入。

Lummis 曾支持這一方案,認為“預算中性”路徑不僅能減少政治阻力,還能凸顯比特幣作為可持續儲備資產的財政潛力。她還提到,可透過將黃金儲備按市場價格重新估值,並將增值部分轉移至比特幣儲備帳戶,以進一步擴展儲備規模。

政策勢頭增強:華盛頓正在重新定義比特幣的國家角色

自 2025 年 3 月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啟動“戰略比特幣儲備”以來,華盛頓內部的政策討論持續升溫。該行政令要求財政部與相關機構制定國家級比特幣儲備框架,引發外界對於政府錢包(Government Wallets)可能逐步增持 BTC 的猜測。

Galaxy Digital 研究主管 Alex Thorn 指出,美國可能會在 2025 年底前正式確立比特幣儲備制度,標誌著比特幣從民間資產向“國家級金融工具”的戰略轉變。

他認為,這一政策不僅能為美元體系引入數位化儲備資產,還能提升美國在全球數位經濟競爭中的地位。

市場與政策影響解讀

建立國家級比特幣儲備的潛在意義深遠:

  • 主權資產多元化:有助於分散美元與黃金的單一風險結構;
  • 通膨對沖與資產升值:比特幣供應恒定(上限 2100 萬枚),在通膨環境中具天然抗稀釋屬性;
  • 財政透明化與鏈上監控:政府錢包可透過區塊鏈公開追蹤,提升公眾信任度;
  • 政策挑戰:監管框架、托管機制(Custody Solution)與資產動用規則仍待明確。

部分批評者認為,在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數位資產監管與安全標準之前,貿然設立儲備或將引發政策風險。然而,從全球趨勢來看,國家層面持有比特幣的行為正在逐漸常態化——薩爾瓦多、阿根廷與部分中東國家已將 BTC 納入財政儲備體系。

結語

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正從概念走向現實。隨著財政部、白宮及國會的協調推進,比特幣或將首次成為美國主權資產結構的一部分。

若該計畫正式落地,美國不僅將成為全球最大“國家級比特幣持有者”之一,也可能重新定義“數位貨幣與主權信用”的未來關係。

對於加密產業而言,這一進程的每一步都可能成為市場結構性轉折點,為比特幣的全球地位帶來深遠影響。

BTC-1.1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